區位
橫扇鎮地處蘇州市吳江區的西南,距市區8公里,北靠碧波浩淼的
太湖,距
蘇州市區28公里,距
南京230公里;東臨
京杭大運河,距上海90公里;南靠杭州,距杭州150公里。全鎮面積8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萬,鎮內的吳江經濟開發區新加坡工業園、外商投資開發區、針紡織品科技園、旗北民營開發區、縫製設備工業區、外向農業綜合開發區已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工業縫紉機、針紡織品、印染化工、箱包服裝、新型建材、電子等產業優勢。
榮譽
先後獲得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鎮、江蘇省電話鎮、江蘇省羊毛衫名鎮等榮譽稱號。
物產
橫扇物產豐富,盛產大米,油菜籽和小麥,久負盛名的淡水產品有太湖大閘蟹、鱖魚、河蝦等。養殖面積近22000多畝,水果類產品有柑桔、桃子、梨、藕等。享有“魚米之鄉”、“柑桔之鎮”的美譽。 以“江南第一閘”著稱的太浦河節制閘坐落於鎮西。
橫扇羊毛衫產業起源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起步於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已形成了自身鮮明的個性產業集聚特色。橫扇鎮7000多戶居民中有3500多戶直接從事羊毛衫生產,在橫扇的2059家企業中,就有羊毛衫企業2024家。直接從事羊毛衫生產的人員共有5萬人,其中技術管理人員有1250人。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0家,500萬以上企業30多家,擁有手工橫機45000台、電動橫機5000台、電腦橫機120台。其中從日本、義大利引進的62台電腦橫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資產總額為10.8億元,占橫扇鎮全部企業資產總額18億元的60%。每年研究和開發投入的資金有4000萬元。年產羊毛衫超1.2億件,生產高峰季節,平均每天都有50萬件羊毛衫投放市場,平均價格16元/件。橫扇毛衫產品以中低檔次為主,適合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全鎮80%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內銷市場覆蓋率10%;20%的產品出口國外,遠銷美國、俄羅斯、義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橫扇毛衫年產值20億元,占鎮工業總產值的71%;年銷售額18億元,占全鎮的67%;年利潤2.3億元,占全鎮的85%;年利稅3.3億元,占全鎮的76%。出口交貨值4.2億元,占全鎮的98.5%;出口創匯5500萬美元,占全鎮98.5%。在銷售上,橫扇的企業大都採取前店後廠的模式,在浙江的濮院和橫扇的羊毛衫商城設有銷售網點。橫扇成立了羊毛衫研發中心,研究開發羊毛衫新品種、新款式;開闢了針紡織品科技園區,順應廣大家庭生產戶向規模化發展要求;建造了3.3萬平方米的江蘇橫扇羊毛衫商城。
橫扇毛衫產業被江蘇省發展計畫委員會確定為全省20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經濟板塊進行重點培育。為此,橫扇鎮正努力加快做大做強毛衫經濟集群板塊,擴大集聚效應,增強整體實力和競爭優勢。第一是壯大產業規模實力。重點扶持20家企業和搞活三千戶配套加工企業。第二是拉長產業鏈。大力吸引和發展原料生產企業,使每年3萬噸毛紗消耗量實現大部分自給,同時發展一些針織機械企業,實現機械、配件就地生產銷售;同時還將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發展一批後整理、包裝等企業,提高產品的檔次和外觀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第三是加快產業升級。努力打造品牌優勢,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實施品牌戰略,在已有的18個品牌里,已出現了8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地區名牌。爭取在此基礎上能扶持3個以上全國名牌,10省市級品牌。
歷史沿革
橫扇由來
橫扇位於北緯31°、東經120°30’,在吳江區西南部。東接平望鎮顧扇村;西連
廟港鎮(今七都鎮廟港社區)富聯村;北瀕宛坪(現今橫扇鎮宛坪社區)鎮南湖、新湖村;南鄰梅堰鎮玉堂村。橫扇鎮區傍於滄洲盪西,北距東太湖約三公里;去平望鎮12公里;到
震澤9公里;赴市區約19公里,位置優越,往臨近大鎮便捷。
橫扇地處太湖衝擊平原,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久譽“水鄉澤國”、“魚米之鄉”。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僧廟道在充浦村(今廟前村)建崇吳教寺。宋以前,該處已有西北——東南走向的石子街了,自成市井。明代,歸范隅上鄉四都管轄。
明中期以後,這裡逐漸物聚人眾起來,中心開始自充浦西移於此。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太湖漁業逐年興旺,據原鄉公所壁碑上記載:“蘆葦灘畔(當時滄洲盪畔蘆葦叢生)漁民以鳴榔為號,則群聚以為市,間設二三酒肆,以享漁戶。常曬帆補網於其間,漁農雜處,各安生理。”又按乾隆《震澤縣誌》載:“橫扇有上(港南),下(港北)二扇。按下橫扇舊止三四酒肆,民家亦少,自雍正以來,居民輻輳,貨物並聚,其盛不減市。”
乾、嘉年間(公元1736—1820年)橫扇街市日趨繁榮,成了太湖邊一個集農、副、漁產品的交易中心。於道光年間,河南省有些難民逃難來此,在太湖南灘墾荒種地。太湖一帶,天然肥料足,水源充沛,難民們辛勤勞作,收成頗豐,最終定居下來。豫民圍墾湖田的成功,無疑對橫扇的經濟發展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
置鎮
宣統二年(即公元1910年)置橫扇鎮。民國20年前後,橫扇進入吳江縣“七大鎮三小鎮”之小鎮行列。
2011年12月22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橫扇鎮,將原橫扇鎮行政區域併入吳江濱湖新城(松陵鎮)。
名稱由來
東西為“橫”,南北為“直”,這是自古的稱謂。橫扇的“橫”的由來是該地有條名為“橫港”——鎮西端有條直港(北前村10組)可作佐證;“扇”是田畝的一種計量單位,擴義後即為村落單位。這是橫扇由來的一種假說。另有地方吳語歌謠為證:“滄洲盪畔貫橫港,螞蟻漾邊鎖扇形”,此歌謠又為“橫扇”冠名提出了論據。橫扇的“扇”,在20世紀60年代前都被寫作“土扇”。
橫扇鎮82.028平方公里,距吳江市區19公里,處太湖衝擊平原,北瀕太湖,南貫太浦河。氣候溫潤,綠水繞宅;土地肥沃,湖光旖旎,歷為漁米之香,富庶之邦。
歷史遺蹟
橫扇鎮歷史源遠流長。1960年春季,考古學家陳邦福曾於一處古墓中發掘有殘銅數片,後經考證,其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0年)越王鐘殘片。足見橫扇地區早在春秋時代不但已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且初夯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基石。
再據文物普查,橫扇境內既有太湖新石器時期文化痕跡,又有實打實的四都、充浦歷史遺址。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充浦(今四都村——舊名廟前村)崇吳教寺的興建,乃為橫扇歲月悠久的標識。
由於崇吳教寺的規模龐大,引來四方善男信女的拜謁進香,所以充浦逐漸演變成為橫扇地區的中心,自成市井。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突發大水,四都充浦沉淹後,街市才逐年西移至滄洲盪畔。因由吳語“滄洲盪畔貫橫港,螞蟻漾邊鎖扇形”典故,故後來約定俗成,稱謂“橫扇”。至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橫扇漁業逐年興旺,滄洲盪畔形成為太湖水產的集散中心。為漁業交易人們提供商業服務的其它行業、商號、及其人員適時的開始增多。到了乾、嘉時期,隨地區農、副、漁各業的進一步發展,街市日趨自盪畔往西綿延繁榮,由雛形而具小鎮的風貌與規模。終於促成在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正式置橫扇鎮。民國20年前後進入吳江縣“七大鎮、三小鎮”之小鎮行列。
橫扇地區北部(今宛坪社區),清朝中期以前,還是一片荒蕪的太湖灘涂。道光年間,黃河流域連年天災人禍,一部分難民流離來此墾荒、圍圩、耕耘,經他們年深月久的含辛茹苦,勤奮創業,至民國時期已開墾造田8-9萬畝。依仗生存條件的具備,外來的求生定居者日趨增多,據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該地域總人口超1.5萬人,分別來自全國16省(市)、114縣(市);11個民族。
灘涂開墾
太湖灘涂的開墾、開發成功與興旺、繁榮,無疑對橫扇鎮的壯大、與時俱進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它不僅雄厚了經濟的基礎,且於社會、文化的貢獻也不可小覷,因為除河南為主的客籍人給帶來了豐厚的中原文化外,其他省市的人士也同時傳來優良的社會傳統。經過彼此的滲透融合,使得橫扇的文化底蘊、橫扇人的精神風貌、品格素質開始不斷的充實與最佳化起來。
其他
1997年,橫扇的面積為50平方千米,人口2.8萬,下轄星字灣、七家村、施家、倪家扇、廟前、石塘、北橫、北前、旗桿下、滄洲、姚家港、輪牛、聖堂港、亭子港、葉家港、徐河灣、大家港、厙港、韓家灣、打弓灣、漁業21個村委會和橫東街、橫西街、橫南街、大橋路4個居委會。
2003年,進行了新的區域調整,將橫扇、菀坪兩鎮合併設立橫扇鎮,下轄1、北橫村2、厙港村 4、星字灣村 5、滄洲村6、四都村7、 姚家港村8、 聖牛村 9、葉家港村10、 雙灣村11、 大家港村12、漁業村 、13、戧港村14、 王焰村15、 新湖村16、 誠心村17、 同芯村18、 安湖村 19、菀南村 和橫扇社區、滄浦社區以及菀坪社區。
2011年12月22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橫扇鎮,將原橫扇鎮行政區域併入松陵鎮;將松陵鎮的奧林清華、水鄉、新園、蘇河4個居委會和長安、蘆盪、捕撈、聯團、高新、吳模、梅里7個村委會區域劃出,設立濱湖街道,辦事處駐鱸鄉南路1407號。
橫扇現有不少歷史人文陳跡,如古村落四都、厙港、呂家浜等;還有崇吳教寺、玉隆道觀、施相公廟等。
橫扇地處太湖南畔,不但富有天然的太湖水產,更有歷代勞動者創造培植髮展的,早被蘇州城鄉人民譽為“太湖貨”的蔬菜瓜果。
以上的闡述,令人讚嘆——橫扇,不愧是方風華寶地。但是由於路人皆知的歷史原因——她的交通長期落後閉塞,便成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艷閒淑女。全仗建國後60年的滄桑巨變,橫扇人民得以創造出一個光彩的新天地。一舉成為針織羊毛衫工業與工業縫紉機製造產業的名鎮。現今無論經濟基礎的雄厚;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程度及其對更高精神文化層次的追求等方面,都令人嘆為觀止。
在盛世之年,又有了“太湖漁灣”美食休閒集聚區的成功實踐運營和“太湖綠洲”生態農業觀光園的開發與籌建,這些創舉,充分證明了橫扇人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時俱進、科學利用和整合自然資源,發揮其地域優勢,要在第一、二產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創建第三產業,努力將橫扇打造成集觀光休閒、旅遊、美食於一體的有一個“人間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