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賦》是程建平寫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橫峰賦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賦
- 作者:程建平
- 橫峰:位於江西
- 作者成就:上饒市政協黨組書記、政協主席
作品原文,文章註解,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蒼山迭翠,磨盤高聳,橫看成嶺,側觀為峰,岑山麓下,有縣橫峰。置縣四百二十餘年,國土六百五十五平方公里,乃信饒最小之縣。古人曰:“小小橫峯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極言縣境之小。又云:置縣之初,斗大一城,地隘民貧,荒涼閉塞,民性凶蠻。“蓋極天下渺小、殘破、荒僻、窮苦之所,未有甚於興邑者矣”(1)。
史越數百年,滄桑巨變。觀今之橫峰,面目一新,春光瀲灩。事實證明,大有大的威儀,小有小的玲瓏。“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中華疆土,幅員遼闊,時時有形勝精靈,處處能臥虎藏龍。蘊久而後必發,日久而能積深。橫峰雖小,然則日久深貴,實為一處形勝精靈。其深,在文化積澱;其貴,為紅色故里。聲名遠播,名實厚重。如愛家鄉,我愛橫峰。
我愛橫峰,山川秀麗。地處閩、浙、皖、贛四省要地,自然風景獨異。觀夫天台山,廟宇奇形,山腰寺立,洞賓將台,乃佛道聖地。東接靈山,西望神龜(即龜峰)。一枕岑港聖水,萬斛青山蒼翠。岑山洞穴,龍泉曉鐘;鶴石摩天,玉屏筆立;遠眺天台,近攬赭亭;馬潭印月,橫溪水曲。八景神工,橫生妙趣。夜聽淦吟,晨聞泉聲,如奏笛鳴。
我愛橫峰,民風淳樸。古時秦漢,橫峰隸屬余汗,隋唐歸弋陽。嘉靖置縣,原稱“興安”,民國三年始名橫峰。初隸廣信府,後屬豫章道。元末烽煙四起,江浙民眾,偏移此居,冶陶為生,盛產陶器。鄉風民俗,日久厚積,詩書禮儀,和諧相依。喜朋好友,賓至如歸,積善人家,厚德載物。望火樓彰善跡(2),岑港橋表功德(3);古縣一曲顯儒家風範(4),五大書院倡教育立身(5);修橋鋪路,扶危濟困,子孫得福;張炎“冰薜之操”(6),汪淵愷悌君子(7),周可貴樂善好施(8),祝雷復俠肝義膽(9),鄭大雅發憤讀書(10),李煒質魯志學(11)。時尚漸進,世風日盛,品文俱佳,以德論人,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和諧,天人合一。陶鑄斯民,大膽識、大胸懷、大氣魄。以誠動天,凌清瞰遠,擅奇含秀,遺金堆璧。清代王賡言主政廣信,曾作《興安雨後即事》,極贊橫峰:“入山不見城,入城不見山。時有雙飛翼,棲息齋閣間。朝與白雲出,暮與白雲還。城市如山林,未昏先掩關”。城之妙乎,彩雲追月。古陶地土地原隰,蹊徑僻隘,陶民嘗據險滋擾。
我愛橫峰,紅色故地。弋橫暴動,首發樓底,雷鳴電擊,歃血為盟,工農革命奮起:“劫殺豪紳地主,剷除貪官污吏,建立勞農政府,平債均分土地”。聚首葛源,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武裝割據。“方誌敏式根據地”(12),模範蘇區,聲名遠播,千里萬里;紅色葛源,閩浙贛根據地首府,景色佼好:“千樟古木鑽雲出,百道飛泉繞石流”;方黃邵粟(13),革命驍將,風雲際會。獵獵紅旗,高高飄起。方勝峰會議(14),革命軍乘勢擴編,集中主力;金雞山大戰,壯紅軍聲威,攻克岑陽鎮,伏擊何家壩,破敵軍重圍;赭亭山、豬頭山,烈士英魂,氣貫長虹;游擊戰,避實打虛、攻其不備,盡顯神威。地雷戰、游擊戰、夜襲戰,靈活制敵。紅軍操場,點兵列陣,氣勢雄偉;工農學校,馬列指航;列寧公園,別開新面,花木芳草,蘇區景觀,怡情養志,供軍民同休憩。羊角車、白汗巾、藍線布、小青棗;大刀梭鏢,鳥銃松樹炮,軍民齊上陣,眾志成城。方誌敏辦公房燈光至今湛亮;姚家壠,黃道革命事跡,五穀燈記憶猶新;當年橫峰人民僅六萬,便有二萬人參軍參戰,5727名烈士,流血獻身。如今葛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經典資源寶庫,革命舊址依存。土牆、瓦頂、禾基、走廊、踏步、天井,古鎮風貌,志士文物,靜待遊客貴賓。全紅縣,譽中華,大力彰顯革命精神,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共存!
我愛橫峰,今日山河更嬌嬈。前人有詩讚二月岑山:“曉雲行紫馬,晴竹散黃金。釀雨泉蒸石,窺崖鳥喚人”。民俗文化更有一番新景:上元賽燈,“千樹山茶萬樹梅”(15);串堂班、取彩頭,國慶觀禮,汪富林《鬧花台》,首都獻藝(16);趕會戲,請親朋,芋頭糖、米粉、花生、瓜子,葛露、葛佬、純葛粉,招待遠朋。請坐案頭,把酒奉茶,細斟慢飲。暢敘改革史話,激情潮湧。滄桑巨變、小縣飛躍,不可小覷。橫南鐵路、滬昆高速、國道省道,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農業產業化,葛、豬、菜、油茶四大支柱豎立;工業園區化,鎖業、紡器、建材、服裝,產業之鏈延伸,規模企業集聚,譽滿華東,興業寶地;開放興縣,商賈雲集;熙熙攘攘,商貿新區。園區強工、工業強縣、縣牽村鎮、鎮連城鄉,科學發展,踵事增華。光明媽媽(17),文明楷模。
橫峰人,繼承革命精神,抓機遇,搶時間,全縣人民齊奮力。壯志與願景同步,精神與物質齊上。“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小縣創大業,壯志一鼓再鼓,永不停歇。志存高遠,雄關漫道,而今從頭越,前景無可限,摘星攬月。
史越數百年,滄桑巨變。觀今之橫峰,面目一新,春光瀲灩。事實證明,大有大的威儀,小有小的玲瓏。“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中華疆土,幅員遼闊,時時有形勝精靈,處處能臥虎藏龍。蘊久而後必發,日久而能積深。橫峰雖小,然則日久深貴,實為一處形勝精靈。其深,在文化積澱;其貴,為紅色故里。聲名遠播,名實厚重。如愛家鄉,我愛橫峰。
我愛橫峰,山川秀麗。地處閩、浙、皖、贛四省要地,自然風景獨異。觀夫天台山,廟宇奇形,山腰寺立,洞賓將台,乃佛道聖地。東接靈山,西望神龜(即龜峰)。一枕岑港聖水,萬斛青山蒼翠。岑山洞穴,龍泉曉鐘;鶴石摩天,玉屏筆立;遠眺天台,近攬赭亭;馬潭印月,橫溪水曲。八景神工,橫生妙趣。夜聽淦吟,晨聞泉聲,如奏笛鳴。
我愛橫峰,民風淳樸。古時秦漢,橫峰隸屬余汗,隋唐歸弋陽。嘉靖置縣,原稱“興安”,民國三年始名橫峰。初隸廣信府,後屬豫章道。元末烽煙四起,江浙民眾,偏移此居,冶陶為生,盛產陶器。鄉風民俗,日久厚積,詩書禮儀,和諧相依。喜朋好友,賓至如歸,積善人家,厚德載物。望火樓彰善跡(2),岑港橋表功德(3);古縣一曲顯儒家風範(4),五大書院倡教育立身(5);修橋鋪路,扶危濟困,子孫得福;張炎“冰薜之操”(6),汪淵愷悌君子(7),周可貴樂善好施(8),祝雷復俠肝義膽(9),鄭大雅發憤讀書(10),李煒質魯志學(11)。時尚漸進,世風日盛,品文俱佳,以德論人,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和諧,天人合一。陶鑄斯民,大膽識、大胸懷、大氣魄。以誠動天,凌清瞰遠,擅奇含秀,遺金堆璧。清代王賡言主政廣信,曾作《興安雨後即事》,極贊橫峰:“入山不見城,入城不見山。時有雙飛翼,棲息齋閣間。朝與白雲出,暮與白雲還。城市如山林,未昏先掩關”。城之妙乎,彩雲追月。古陶地土地原隰,蹊徑僻隘,陶民嘗據險滋擾。
我愛橫峰,紅色故地。弋橫暴動,首發樓底,雷鳴電擊,歃血為盟,工農革命奮起:“劫殺豪紳地主,剷除貪官污吏,建立勞農政府,平債均分土地”。聚首葛源,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武裝割據。“方誌敏式根據地”(12),模範蘇區,聲名遠播,千里萬里;紅色葛源,閩浙贛根據地首府,景色佼好:“千樟古木鑽雲出,百道飛泉繞石流”;方黃邵粟(13),革命驍將,風雲際會。獵獵紅旗,高高飄起。方勝峰會議(14),革命軍乘勢擴編,集中主力;金雞山大戰,壯紅軍聲威,攻克岑陽鎮,伏擊何家壩,破敵軍重圍;赭亭山、豬頭山,烈士英魂,氣貫長虹;游擊戰,避實打虛、攻其不備,盡顯神威。地雷戰、游擊戰、夜襲戰,靈活制敵。紅軍操場,點兵列陣,氣勢雄偉;工農學校,馬列指航;列寧公園,別開新面,花木芳草,蘇區景觀,怡情養志,供軍民同休憩。羊角車、白汗巾、藍線布、小青棗;大刀梭鏢,鳥銃松樹炮,軍民齊上陣,眾志成城。方誌敏辦公房燈光至今湛亮;姚家壠,黃道革命事跡,五穀燈記憶猶新;當年橫峰人民僅六萬,便有二萬人參軍參戰,5727名烈士,流血獻身。如今葛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經典資源寶庫,革命舊址依存。土牆、瓦頂、禾基、走廊、踏步、天井,古鎮風貌,志士文物,靜待遊客貴賓。全紅縣,譽中華,大力彰顯革命精神,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共存!
我愛橫峰,今日山河更嬌嬈。前人有詩讚二月岑山:“曉雲行紫馬,晴竹散黃金。釀雨泉蒸石,窺崖鳥喚人”。民俗文化更有一番新景:上元賽燈,“千樹山茶萬樹梅”(15);串堂班、取彩頭,國慶觀禮,汪富林《鬧花台》,首都獻藝(16);趕會戲,請親朋,芋頭糖、米粉、花生、瓜子,葛露、葛佬、純葛粉,招待遠朋。請坐案頭,把酒奉茶,細斟慢飲。暢敘改革史話,激情潮湧。滄桑巨變、小縣飛躍,不可小覷。橫南鐵路、滬昆高速、國道省道,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農業產業化,葛、豬、菜、油茶四大支柱豎立;工業園區化,鎖業、紡器、建材、服裝,產業之鏈延伸,規模企業集聚,譽滿華東,興業寶地;開放興縣,商賈雲集;熙熙攘攘,商貿新區。園區強工、工業強縣、縣牽村鎮、鎮連城鄉,科學發展,踵事增華。光明媽媽(17),文明楷模。
橫峰人,繼承革命精神,抓機遇,搶時間,全縣人民齊奮力。壯志與願景同步,精神與物質齊上。“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小縣創大業,壯志一鼓再鼓,永不停歇。志存高遠,雄關漫道,而今從頭越,前景無可限,摘星攬月。
文章註解
(1)語出清同治版《興安縣誌·序》。 (2)位於葛源鄉葛源村。據當地《楊氏宗譜》載:寒冬臘月,好心人登樓,“以望人之未舉火者,而饋之米”,後人遂名之日“望火樓”。 (3)岑港橋位於岑港葉家村。明萬曆年間僧彗庵建,同治年間重建。椐舊志載,大學士鄭以偉作碑銘表彰慧庵建橋的功德。郡守陳世增作記略。 (4)古縣八景之一。知縣劉儀寵有詩記其事:“橫溪青淺水,共說似蘭亭。細細魚翻浪,幽幽鳥下汀。流來一澗絲,照去萬峰青。不斷如琴響,高人徹夜聽” (5)五大書院指:岑山書院,白石書院,疊山書院,荷峰書院,梅溪書院。 (6—11)人物見縣誌舊志人物列傳選錄。 (12)這是毛澤東同志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高度評價。 (13)指方誌敏、黃道、邵式平、粟裕。 (14)方勝峰峰會議,是贛東北的黨由游擊戰爭轉變為創建紅軍與蘇維埃運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會議。 (15)葛源上元賽燈始於明代,為兩淮總漕鄭毅所倡,至今習為民俗。本句為燈彩寫照。 (16)串堂班,系村民用中小型嗩吶等民間樂器演唱崑腔、贛劇,演奏打擊樂。葛源青板一帶流行“鬧花台”。1951年10月,串堂藝人汪富林隨南方老根據地人民代表團到首都參加國慶觀禮時,與弋陽鉛山等縣藝人合作,用民族樂器登台獻奏《鬧花台》,並清唱了贛劇。 (17)吳松玉,縣福利院的普通婦女,自幼雙目失明。二十年來,她卻以無私的母愛照料了四十名被遺棄的嬰兒,在自己黑暗的世界裡給孩子們製造了色彩和光明,被人們親切的稱道為“光明媽媽”。 |
作者簡介
程建平,男,漢族,江西萬年人,1960年1月出生,1984年10月入黨,1978年8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在職大學學歷。參加工作後,曾任萬年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上饒地區行署辦公室綜合科科長;1991年3月任上饒地區體改委副主任;1993年3月任上饒地區行署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6月任上饒地區行署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1998年2月任上饒地區行署秘書長;2001年6月任上饒市委秘書長;2003年4月任上饒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2006年11月任上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11年9月任上饒市政協黨組書記、政協主席。
程建平先生工作之餘,喜歡寫作,以寫經濟雜文和隨筆為主。近期,通過讀《阿房宮賦》、《前赤壁賦》等,對辭賦有些興趣,便學著試著寫了起來,利用業餘時間把上饒市和12個縣市及主要景區的歷史文化、區位概貌、名勝古蹟、發展現狀等用“賦”的形式加以表現和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