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岡村(安徽省黟縣東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岡村,位於安徽省黟縣縣城東郊。古稱黃姑墅,俗稱外六都。今人大都以橫岡叫六都,兩者通稱。民間傳有“三六九都大鄉村”之說。橫岡村,背負東山,傍溪臨水,田廬自成一色。位處黟漁的交通要道。站在縣城東嶽山巔,可遠眺橫岡:阡陌縱橫,萬頃碧波。晨靄瀠繞,旭日霞光萬丈,景色煞是幽美。若從漁亭往黟城方向來,在經過峰巒綿延的大彎小彎後,一出石山,則踏進橫岡,眼前豁然開朗。不由人會由衷升起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岡村
  • 外文名稱:Heng Gang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安徽省黟縣
  • 電話區號:0559
橫岡村簡介,橫岡村歷史,

橫岡村簡介

說六都為大鄉村,不僅因其所轄地廣人眾,更因其村勢力強、名望大。六都以東山為降,分里六都——西遞,外六都——橫岡。民國時期設西虹鄉,西為西遞,虹為橫岡。

橫岡村歷史

傳說,早年橫岡境內有一條長長的高高凸起的土坡,恰似一道天然山岡橫亘在地平線上。先人依傍這道橫岡棲息聚居。橫岡也因此而得名。
“胡吳孫程汪,沙田葉史江”是鄉人編的順口溜。它表明橫岡以胡氏宗族為最,聚居家族眾多,人丁興旺。相傳現今尚存的橫溝就是橫岡胡氏先祖胡明星率其次子胡文煥於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年)探察水源,捐資募工建造的。距今已有1470多年歷史。橫溝又稱“槐渠”,引漳水逶迤暢流橫岡,水流十餘華里,灌溉農田千餘畝。鄉人感其蕙多稱“父子橫溝”,並在橫岡村西立廟祭祀,名曰“胡公祠”。唐代詩人李白遊歷黟縣時路過橫岡,題詩云:“山下無餘姓,田廬成一村,四時瞻廟貌,儘是太常孫。”今廟雖不復存,但明星公這一善舉,都永志人心。
說起橫岡村的歷史悠久,有趣聞軼事可證。說的是橫岡村與柏山村之間發生的一件訟事:柏山村狀告橫岡村鑿石開渠,為引水穿城。橫岡村請了名律師,辯稱:先有橫溝後有城。就因此句,橫岡勝了官司。查證史料:如上所敘,橫溝由橫岡先祖胡明星捐資造於南朝。而今縣城為宋代所建,足以說明“先有橫溝而後有城”的傳說是可信的。橫溝仍是今日黟縣的一條重要水利命脈,惠澤著千年子孫。
明清時期,橫岡人多外出經商。憑藉著聰慧和勤奮,多有成功。居家人則以經商人寄回的家用為主要生活來源。經商的成功,帶來了家業發達。村人不僅生活殷實,而且積攢金銀,買地蓋房。胡吳孫程汪這些名望家族,不僅建有宗族祠堂(俗稱廳廈),還蓋有支祠、家祠。整個橫岡村,建有二十餘座祠堂。如胡家廳、眾家廳、五房廳、進士廳,還有上門廳、前門廳、里門廳……這些大廳大屋,建造工藝精湛,氣勢軒宏,裝飾華美。現今,祠堂雖已全無,但清代的民居豪宅,還有不少保留完好。
在橫岡經商成功者中,吳子敬最為鄉人敬重。
吳子敬,單名翥,字子敬。1875年生,六都橫岡人。其祖輩開始經商。子敬商於滬,從業蠶絲。建蠶絲廠於閘北一帶,有數廠,以協和絲廠為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帝國忙於戰爭,無力東顧。吳子敬絲業獲利頗豐,積資巨萬。光緒末年(1908年),子敬在無錫獨資建造鋼橋,名“吳橋”。無錫人感其德,請入該縣“尊賢祠”中。民國3年(1914年),子敬捐資回故里修復了石山“挹秀橋”,並建亭於橋之東端,名“翥然亭”。民國12年,吳子敬在家鄉建蠶行,出資募工挑土填坑,獲地十餘畝,後在此處創辦了“橫岡私立敬業國小”,為桑梓培育後人。該學堂有教舍、禮堂、廚房、飯廳、晴雨操場,並配有體育器械和試驗儀器,藏書千餘冊。開設課程齊全,有語文、數學、地理、自然、另附有商業國中,增開經書(《論語》、《孟子》)和英文。學生集會或遠足(出遊)時便統一著校服,衣、鞋、帽齊備。教師免費供膳,另發月薪。學生尤其是橫岡吳氏子弟交的膳宿費很低。辦校經費一直由吳子敬獨家捐助。直到民國22年,橫岡吳姓族人商議組成董事會,以吳姓“至德堂”租谷收入作該校辦學經費。民國29年,敬業國小改名西虹鄉中心國民學校。建國後,改建為橫岡國小。
據傳,吳子敬在母親八十壽辰時,本欲為母做壽,以示孝志。但其母誨子,節省做壽錢,回家鄉築建亭閣,有永安亭、延壽亭、半邊亭等十三座,為方便村民勞作以及過往行人休憩蔽雨。
祖先們這種敬業愛民,造福子孫的精神品格,在橫岡傳人身上得以繼承和弘揚,當今的橫岡新人,他們或肩荷耕耘,安居樂業,或出外謀生,創業天下。都牢記祖訓:勤奮敬業,事奉長幼;與人為善,振家興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