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殼,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或遼東櫟Quercus wutaishanica Mayr的殼斗。麻櫟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遼東櫟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具有澀腸止瀉,止帶,止血,斂瘡之功效。用於赤白下痢,腸風下血,脫肛,帶下,崩中,牙疳,瘡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橡實殼
- 別稱:橡斗殼、橡豆子殼、橡子殼、橡碗子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山毛櫸目
- 科:殼斗科
- 屬:櫟屬
- 種:麻櫟、遼東櫟
- 採集時間:採收橡實時收集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殼斗。
性味
味澀,性溫。
歸經
歸肝、腎、大腸經。
功效
澀腸止瀉,止帶,止血,斂瘡。
主治
用於赤白下痢,腸風下血,脫肛,帶下,崩中,牙疳,瘡瘍。
相關配伍
1、治慢性痢疾:橡碗子炒焦,研末。早晚各服6g。(《山西中草藥》)
2、治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並煎汁洗之。(《直指方》)
3、治惡瘡癰腫:遼東櫟殼斗15g。煎水洗患處。(《寧夏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炒焦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汁洗。
採集加工
採收橡實時收集,曬足乾。
形態特性
1、麻櫟又名:栩、櫟、櫪、橡櫪、橡子樹。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深灰褐色,深縱裂。幼枝被灰黃色柔毛,後漸脫落,老時灰黃色,具淡黃色皮孔。冬芽圓錐形,被柔毛。葉片形態多樣,通常為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厘米,寬2-6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刺芒狀鋸齒,葉片兩面同色,幼時被柔毛,老時無毛或葉背面脈上有柔毛,側脈每邊13-18條;葉柄長1-3(-5)厘米,幼時被柔毛,後漸脫落。雄花序常數個集生於當年生枝下部葉腋,有花1-3朵,花柱30殼斗杯形,包著堅果約1/2,連小苞片直徑2-4厘米,高約1.5厘米;小苞片鑽形或扁條形,向外反曲,被灰白色絨毛。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5-2厘米,高1.7-2.2厘米,頂端圓形,果臍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2、遼東櫟又名:遼東柞、槓木、柴樹、青岡柳。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綠色,無毛,老時灰綠色,具淡褐色圓形皮孔。葉片倒卵形至長倒卵形,長5-17厘米,寬2-10厘米,頂端圓鈍或短漸尖,基部窄圓形或耳形,葉緣有5-7對圓齒,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幼時沿脈有毛,老時無毛,側脈每邊5-7(-10)條;葉柄長2-5毫米,無毛。雄花序生於新枝基部,長5-7厘米,花被6-7裂,雄蕊通常8;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0.5-2厘米,花被通常6裂。殼斗淺杯形,包著堅果約1/3,直徑1.2-1.5厘米,高約8毫米;小苞片長三角形,長1.5毫米,扁平微突起,被稀疏短絨毛。堅果卵形至卵狀橢圓形,直徑1-1.3厘米,高1.5-1.8厘米,頂端有短絨毛;果臍微突起,直徑約5毫米。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1、生於海拔200-2200m的山地、丘陵與針葉林、闊葉林中。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陝西、陝西、甘肅等地。
2、生於海拔300-2500m的山坡或山頂闊葉落葉林中。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
藥材鑑別
殼斗杯狀,直徑1.5-2cm,高約2cm。外面鱗片狀苞片狹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反曲,被灰白色柔毛;內面棕色,平滑。氣微,味苦、澀。
藥理作用
麻櫟殼斗含鞣質19%-29%。鞣質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相關論述
《寧夏中草藥手冊》:“收斂,止血,止瀉。治便血,子宮出血,白帶瀉痢,惡瘡癰腫。”
附註
斗殼用來染棉布和鬚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