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載設備

機載設備

機載設備Airborne Equipment 對飛機飛行中的各種信息、指令和操縱進行測量、處理、傳遞、顯示和控制的設備。 軍用飛機機載設備還包括:火力控制、電子對抗、偵察、預警、反潛等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載設備
  • 外文名:Airborne Equipment  
  • 飛機機載設備:火力控制、電子對抗
  • 功能:各種信息、指令和操縱
發展歷程,創建階段,仿製生產階段,改進改型,

發展歷程

舊中國的機載設備製造微乎其微。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步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生產、科研相結合的機載設備製造業。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創建階段

新中國建立初期,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剛剛建立的航空工業為適應繁重的飛機修理任務,在三個飛機工廠內組建了特種設備修理車間,從空軍接收了特設修理能力較強的第二十一廠(南京航空附屬檔案廠的前身),從民用工業接收了天津電工西廠(天津航空附屬檔案廠的前身),和新鄉平原機器廠,並組建了南京降落傘廠。這些工廠,從事航空儀表、電氣、附屬檔案、無線電和軍械設備的修理,以及降落傘的試製。當時生產條件很差,廠房狹窄,工具機陳舊,測試儀器簡陋,技術骨幹缺乏。但是職工的精神面貌很好,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承擔了修理任務。這就是最初的起點。
自1952年開始,航空工業逐步擴大機載設備的修理範圍,由中修擴展到大修,並加強了維修備件的配製,全面地掌握了修理技術,並為轉向製造鍛鍊了技術隊伍。隨後不久,各個修理廠、點又進行了調整和改選,逐步把主要力量轉移到製造方面來。在從修理到製造的過程中,老廠發揮了積極作用。利用舊軍營改建臨時廠房,在廠長於輝領導下,一面完成修理任務,一面開展新產品試製,只用半年多時間,於1954年仿製成功首批航空儀表----空速管和磁羅盤。朱德曾兩次視察該廠,並譽之為“馬槽里飛出了金鳳凰”,熱情讚揚該廠職工的艱苦創業精神。與此同時,新廠的籌建工作也在積極準備。這是中國機載設備製造業的創建時期。
由於特種設備及其零備件的修理、製造和配套能力逐年增長,國外的訂貨逐年減少,1955年較1953年減少38%,機載設備與飛機、發動機不適應的矛盾開始有所緩解。

仿製生產階段

這個階段大致是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在國家統一規劃下,“一五”期間航空工業先後改建、擴建了太原航空儀表廠(也稱221廠,現為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天津航空電器廠(現為天津航空機電有限公司)、南京降落傘廠、南京航空附屬檔案廠、新鄉飛機附屬檔案廠等五個工廠。在陝西地區新建了屬於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的從事航空儀表、航空電氣、機輪剎車附屬檔案、飛機附屬檔案、航空發動機附屬檔案製造的五個機載設備廠。這批大、中型工廠,均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內優質建成投產,為機載設備的初步配套和發展打下了較好的物質、技術基礎。
國產初教5飛機和殲5飛機相繼試製成功之後,航空工業局緊接著於1956年11月作出《關於加強儀表、電器、附屬檔案工作的決定》。機載設備製造業為適應國產飛機的配套,在邊修理、邊建設的情況下,以主要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產品仿製。首批產品包括陀螺磁羅盤、地平儀、調壓器、直流發電機、駕駛桿、液壓泵、降落傘和噴氣發動機燃油附屬檔案等,基本滿足了這兩種新飛機的配套,標誌著中國機載設備製造來實現了從修理到製造的歷史性轉變。“一五”末期,國產初教5、殲5和運5三種飛機所需機載設備275項(不含重複項目),大部已在國內配套供應。
“二五”期間,根據航空工業局“填平補齊、成龍配套”的方針,為進一步適應試製轟炸機、直升機和新的殲擊機的需要,又新建了第二批機載設備骨幹企業,包括北京航空儀表廠、蘭州航空儀表廠、北京航空電機廠、蘭州航空電動機構廠、新鄉飛機高空設備廠和保定螺旋槳廠等。保定螺旋槳廠在毛澤東主席的關注下,很快建設起來,使初級教練機螺旋槳的生產立足於國內。在新建工廠的同時,還接收、改建了一些民用工廠,並將一些航空學校改建成了機載設備廠,其中有蘇州航空儀表廠、武漢航空儀表廠、成都航空儀表廠、合肥氧氣儀表廠和湖北個體防護裝備廠等。這些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使機載設備製造業初具規模,專業基本齊全。
“二五”期間又仿製大批產品,基本滿足了國產殲5、殲6、運5、直5等多機種的配套需要。一些技術較高的產品,如自動駕駛儀、直流電源系統、燃油泵、燃油調節器,以及飛機座艙環境控制系統等,都投入成批生產。通過仿製,掌握了機載設備的生產技術,為開展改進改型和自行設計創造了條件。
在仿製生產過程中,機載設備各企業認真總結經驗,加強了生產和技術管理。1956年8月,由航空工業局主管機載設備的副局長陳少中主持召開了儀表、電氣、附屬檔案廠總工程會議,制訂了設計、工藝、檢驗和新品試生產條例等四個生產技術管理檔案,為機載設備的生產、技術管理的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打下了基礎。

改進改型

634數字電傳飛行控制系統
中國機載設備工廠一般都是按照仿製生產廠的模式建立起來的,經過幾個機種機載設備的仿製,科研設計力量才逐步形成。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機載設備的科研設計主要是進行產品的改進改型。其內容是:對產品作部分改進,擴大使用範圍,簡化品種,實現系列化;採用新材料、新元件,延長使用壽命,提高產品性能;改進產品結構,改進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這個期間,在貴州和陝西等三線地區建設了一批機載設備工廠,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同時許多工廠相繼成立了科研設計機構,並參照樣機和部分資料設計產品,以適應國產殲7、強5、轟6、運7等飛機的配套需要。
中國第一個機載設備專業設計研究機構—航空儀表設計室成立於1957年,以後發展為航空自動控制研究所。由航空設備專家昝凌負責建所工作。他在60年代初主持研製成功轟炸機用的首套自動駕駛儀,其性能優於當時仿製的同類自動駕駛儀。
此後,自行設計的殲擊機火箭彈射座椅、航向陀螺儀、液浮速率陀螺組、12千伏安的變頻交流電源系統、30千伏安的恆頻電源系統、小型快速插頭、插座,以及多型降落傘等,在有關科研生產單位相繼研製成功並形成系列,滿足了國產飛機的配套需要。
全面開展自行設計和預先研究階段
慣性/衛星組合導航系統
從7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新飛機研製工作的開展,機載設備各企業在普遍建立設計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繼續加強了科研設計工作,充實了科研力量,增添了科研試驗條件。這個期間,又先後建設和加強了航空自動控制研究所、航空電子研究所、救生設備研究所、航空火力控制研究所、機載雷達研究所和航空附屬檔案研究所等6個專業科研設計機構,建設了一批大型試驗室,初步形成機載設備科研設計體系。到70年代末期,專業研究所和企業研究機構各個分工側重,緊密結合國產新機配套的需要,採用電子計算機和各種模擬設備等先進手段,大力開發新產品。自行設計的飛行控制系統、航向姿態系統、大氣數據系統、光學射擊瞄準具、都卜勒導航系統、火力控制雷達、火箭發射裝置,以及電液伺服閥等一大批新產品和新元件陸續研製成功,適應了運7、運8、殲7、殲8等飛機的配套需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機載設備製造業認真貫徹科研先行的方針,開展“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工作,積極同國外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提高了設計、製造水平。為適應新慣性導航系統、噴沒冷卻交流電源系統、火力控制系統、航空電子綜合系統、電傳操縱系統和主動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發展工作,都已取得了成果,為新產品研製提供了技術儲備。電磁式恆速傳動裝置交流電源系統、數字式大氣數據計算機、殲擊機飛行控制系統、平視顯示器等新產品,已為新機配套或已試飛。
三軸數字電傳飛行控制系統
80年代以來,中國機載設備套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諸如飛行控制系統由生產常規駕駛儀、研製控制增穩系統,發展到預研數字式、多餘度的電傳操縱系統;導航系統由傳統的導航系統,發展到研製慣性導航系統與組合導航系統;火力控制系統由生產光學瞄準具與雷達測距器,發展到研製平視顯示器與計算機、雷達組合的火力控制系統等。這個時期,機載設備的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正朝著發展新技術、開發先進產品的目標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