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2016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2016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是齊文春主編,華同曙、汪彬、蔣全勝副主編,2016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機械類創新系列規劃教材。該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類或近機械類專業的相應教材,也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參考。

全書內容共分10章,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尺寸精度設計與檢測、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表面粗糙度與檢測、量規設計基礎、典型件結合的精度設計與檢測、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設計與檢測、尺寸鏈的精度設計、機械精度設計綜合工程實例等章目。

基本介紹

  • 書名: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
  • 作者:齊文春
  • 類別:卓越工程師培養機械類創新系列規劃教材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頁數:309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468420
  • 字數:505千字
  • CIP核字號:2016001448
成書過程,成書背景,修訂情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成書背景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中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科學出版社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為準則,以面向工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具有工程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教授編寫了該套《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機械類創新系列規劃教材》。為滿足教學需求,作者在總結多年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吸取同類教材的優點及本學科中國國內外前沿的教學和科研成果,編寫了《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

修訂情況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由齊文春擔任主編,華同曙、汪彬、蔣全勝擔任副主編,由齊文春負責統稿。各章節編寫情況如下:蘇州科技大學齊文春(第1、4、7、10章);常州大學華同曙(第2、3章);常州大學李曉艷(第5章);蘇州大學汪彬(第6章);蘇州科技大學蔣全勝和巢湖學院王玉勤(第8章);蘇州大學劉鑫培(第9章);蘇州科技大學郭麗華(第10章)及西門子(蘇州)公司黃靜(提供部分工程案例及編寫工作)共同編寫。在編寫過程中,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李華教授、王廣勛院長給予了指導和幫助。

出版工作

2016年6月,《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出版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
責任校對
責任印製
封面設計
鄧靜、張麗花
郭瑞芝
徐曉晨
迷底書裝

內容簡介

該教材共十章內容,第一章為緒論,講述了機械產品質量與精度設計、互換性與幾何量公差等內容;第二章主要講述了測量技術基礎等內容;第三章~第五章具體講述尺寸、集合、表面粗糙度的設計與檢測,其中包括尺寸精度設計的基本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幾何公差和幾何公差帶的概念、表面粗糙度對機械零件性能的影響等內容;第六章為量規設計基礎,講述了光滑極限量規的套用和分類、功能量規設計與概述等內容;第七章~第九章具體講述典型件結合、漸開線圓柱齒輪、尺寸鏈的精度設計與檢測等內容;第十章講述機械精度設計綜合工程實例。

教材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機械產品質量與精度設計 2
1.1.1 機械產品質量 2
1.1.2 機械精度設計 3
1.2 互換性與幾何量公差 5
1.2.1 互換性與公差的含義 5
1.2.2 互換性分類 6
1.2.3 互換性原則的技術意義 7
1.2.4 保證互換性生產的三大技術措施 7
1.3 標準化與優先數系 8
1.3.1 標準和標準化 8
1.3.2 優先數和優先數系 9
1.4 檢測技術及其發展概述 10
1.4.1 檢測技術 10
1.4.2 檢測技術的發展概述 11
思考題 12
第2章 測量技術基礎 13
2.1 測量的基本概念14
2.2 長度、角度量值的傳遞 15
2.2.1 長度基準 15
2.2.2 長度量值傳遞系統 15
2.2.3 量塊 16
2.2.4 角度量值傳遞系統 19
2.3 測量方法與測量器具 19
2.3.1 計量器具的分類 19
2.3.2 計量器具的基本技術性能指標 20
2.3.3 測量方法的分類 21
2.4 測量誤差 22
2.4.1 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 22
2.4.2 測量誤差的來源 23
2.4.3 測量誤差的分類 23
2.4.4 測量精度的分類 24
2.5 測量誤差的數據處理 25
2.5.1 測量列中隨機誤差的處理 25
2.5.2 測量列中系統誤差的處理 29
2.5.3 測量列中粗大誤差的處理 30
2.5.4 測量誤差的合成 30
2.6 測量誤差的數據處理解題示例 31
思考題 34
第3章 尺寸精度設計與檢測 35
3.1 極限與配合概述 36
3.2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術語與定義 37
3.2.1 尺寸方面的術語與定義 37
3.2.2 偏差、公差方面的術語與定義 38
3.2.3 配合方而的術語與定義 40
3.3 極限與配合標準的基本規定 43
3.3.1 配合制 43
3.3.2 標準公差系列 44
3.3.3 基本偏差系列 46
3.3.4 公差帶與配合的標準化 54
3.4 極限與配合標準的套用 57
3.4.1 配合制的選用 57
3.4.2 標準公差等級的選用 60
3.4.3 配合種類的選用 62
3.4.4 未注公差尺寸的一般公差 64
3.5 尺寸精度設計示例 65
3.5.1 尺寸精度設計的基本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65
3.5.2 尺寸精度設計的案例求解 66
3.6 光滑工件尺寸檢驗 68
3.6.1 檢驗的必要性 68
3.6.2 驗收原則、安全裕度與驗收極限的確定 69
3.6.3 計量器具的選擇 71
思考題 74
第4章 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 75
4.1 幾何公差概述 76
4.1.1 幾何誤差的產生及影響 76
4.1.2 幾何公差的相關圍家標準 77
4.1.3 幾何公差的研究對象 77
4.1.4 幾何公差和幾何公差帶的概念 79
4.2 幾何公差的標註方法 81
4.2.1 幾何公差標註代號 81
4.2.2 被測要素的標註方法 83
4.2.3 基準要素的標註方法 85
4.2.4 附加符號的標註方法 86
4.3 幾何公差及其公差帶特徵 88
4.3.1 形狀公差及其公差帶特徵 88
4.3.2 方向公差及其公差帶特徵 90
4.3.3 定位公差及其公差帶特徵 98
4.3.4 跳動公差及其公差帶特徵 102
4.3.5 線輪廓度公差和面輪廓度公差 105
4.4 公差原則 107
4.4.1 有關術語及定義 107
4.4.2 獨立原則 109
4.4.3 包容要求(ER) 110
4.4.4 最大實體要求(MMR) 111
4.4.5 最小實體要求(LMR) 115
4.4.6 可逆要求(RR) 117
4.5 幾何誤差及檢測 120
4.5.1 形狀誤差及其評定 120
4.5.2 位置誤差及其評定 126
4.5.3 跳動誤差及其評定 131
4.5.4 幾何誤差的檢測原則 131
4.6 幾何精度設計 133
4.6.1 幾何公差項目的選擇 134
4.6.2 公差原則的選擇 135
4.6.3 基準的選擇 136
4.6.4 幾何公差值的選用 136
4.6.5 幾何公差設計套用實例 142
思考題 143
第5章 表面粗糙度與檢測 144
5.1 表面粗糙度概述 145
5.1.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145
5.1.2 表面粗糙度對機械零件性能的影響 145
5.2 表面粗糙度的評定 146
5.2.1 術語、定義 146
5.2.2 評定基準 147
5.2.3 評定參數 149
5.2.4 參數數值 151
5.3 表面粗糙度的標註 152
5.3.1 表面粗糙度的符號 153
5.3.2 表面粗糙度的代號及其標註方法 155
5.3.3 表面粗糙度設計標註示例 158
5.4 表面粗糙度的選用 159
5.4.1 評定參數的選用 159
5.4.2 參數值的選用 161
5.4.3 取樣長度的選用 162
5.5 表面粗糙度的測量 162
5.5.1 比較法 163
5.5.2 光切法 163
5.5.3 針描法 164
5.5.4 干涉法 165
5.5.5 印模法 166
5.5.6 雷射反射法 166
5.5.7 雷射全息法 166
5.5.8 三維幾何表面測量法 166
思考題 166
第6章 量規設計基礎 167
6.1 光滑極限量規設計 168
6.1.1 光滑極限量規的套用和分類 168
6.1.2 極限尺寸判斷原則(泰勒原則) 169
6.1.3 光滑極限量規的檢驗原理與結構形式 170
6.1.4 光滑極限量規的公差 171
6.1.5 光滑極限量規設計 172
6.2 功能量規設計 176
6.2.1 功能量規概述 176
6.2.2 功能量規設計 179
思考題 186
第7章 典型件結合的精度設計與檢測 187
7.1 滾動軸承配合的精度設計 188
7.1.1 滾動軸承概述 188
7.1.2 滾動軸承的精度等級及其套用 191
7.1.3 滾動軸承和與其配合的公差帶 191
7.1.4 滾動軸承與孔、軸結合的精度設計 194
7.2 鍵連線的精度設計與檢測 199
7.2.1 鍵連線概述 199
7.2.2 平鍵連線的精度設計與檢測 201
7.2.3 矩形花鍵連線的精度設計與檢驗 204
7.3 螺紋連線的精度設計與檢測 208
7.3.1 螺紋的種類及使用要求 208
7.3.2 普通螺紋的基本牙型和主要幾何參數 209
7.3.3 普通螺紋幾何參數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 211
7.3.4 普通螺紋的精度設計 214
7.3.5 普通螺紋精度的檢測 219
7.3.6 梯形螺紋公差 221
7.4 圓錐配合的精度設計與檢測 227
7.4.1 圓錐配合概述 227
7.4.2 圓錐配合誤差分析 229
7.4.3 圓錐公差與配合的選用 231
7.4.4 錐度與圓錐角的檢測 239
思考題 240
第8章 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設計與檢測 241
8.1 齒輪概述 242
8.1.1 齒輪傳動的主要使用要求 242
8.1.2 齒輪誤差的主要來源 244
8.1.3 齒輪加工誤差的分類 245
8.2 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檢驗項目 246
8.2.1 輪齒同側齒面偏差 246
8.2.2 徑向綜合偏差與徑向跳動 249
8.2.3 齒厚偏差與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 250
8.3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標準 251
8.3.1 齒輪的精度等級 251
8.3.2 各項偏差允許值 252
8.4 齒輪副的精度檢驗項目和公差 258
8.4.1 齒輪副精度 258
8.4.2 齒輪副側隙及其確定 260
8.4.3 齒厚極限偏差的計算 260
8.5 齒輪坯的精度 263
8.5.1 確定基準軸線 263
8.5.2 齒坯公差的選擇 264
8.5.3 齒輪齒面表面粗糙度 265
8.5.4 齒輪精度在圖紙上的標註 266
8.6 圓柱齒輪的精度設計及示例 266
8.6.1 齒輪精度設計方法及步驟 266
8.6.2 齒輪精度設計示例 269
8.7 齒輪精度檢測 272
8.7.1 齒圈徑向跳動的測量 272
8.7.2 齒距的測量 272
8.7.3 齒廓偏差的測量 274
8.7.4 齒向和螺旋線偏差的測量 275
8.7.5 公法線長度的測量 275
8.7.6 齒厚的測量 276
8.7.7 單面嚙合綜合測量 277
8.7.8 雙面嚙合綜合測量 277
思考題 278
第9章 尺寸鏈的精度設計 279
9.1 尺寸鏈的基本概念 280
9.1.1 尺寸鏈的有關術語 281
9.1.2 尺寸鏈的分類 282
9.2 尺寸鏈的建立 283
9.2.1 確定封閉環 284
9.2.2 查找組成環 284
9.2.3 畫尺寸鏈圖、判斷增減環 285
9.3 尺寸鏈的計算 285
9.4 用完全互換法計算尺寸鏈 287
9.4.1 用完全互換法計算尺寸鏈的基本方法 287
9.4.2 用完全互換法計算尺寸鏈的工程套用案例 287
9.5 用大數互換法計算尺寸鏈 290
9.5.1 用人數互換法計算尺寸鏈的基本方法 290
9.5.2 用人數互換法計算尺寸鏈的工程套用案例 292
9.6 計算裝配尺寸鏈的其他方法 293
思考題 294
第10章 機械精度設計綜合工程實例 295
10.1 裝配圖中的精度設計 296
10.1.1 裝配圖中確定極限與配合的方法及原則 296
10.1.2 精度設計中的誤差影響因素 297
10.1.3 裝配圖精度設計實例 298
10.1.2 零件圖中的精度設計 302
10.2.1 零件圖中精度確定的方法及原則 302
10.2.2 零件圖精度設計實例 303
思考題 309
參考文獻 310
(註:目錄排版從左到右列

教學資源

  • 配套教材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有多媒體課件及習題冊參考答案,以及配套教材《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習題冊》。
名稱
書號
出版時間
出版社
主編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習題冊》
9787030483010
2016年6月1日
科學出版社
齊文春、華同曙

教材特色

  • 編寫理念
1、在每章開始,用工程實例作為引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正文中設定工程案例,輔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
3、在主要章中都安排有一節,用工程案例綜合本章的知識點,使學生能夠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在最後一章中,用典型系統教會學生綜合運用本書所學知識,以達到讓學生“會運用”的最終目的。
  • 內容特點
1、該書以精度設計與檢測為主線貫穿各章節,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強調傳授知識和設計能力培養的緊密結合。
2、根據中國國家標準實時性很強的特點,該書全部採用前沿國家標準。
3、在內容安排上,該書包含了傳統教材的基本教學內容,但各章內容相對獨立,適用面廣,既可用於多學時教學,也可用於少學時教學,便於教師根據專業的不同教學要求進行選用。
4、該書為突出重點、理順難點,使學生能夠較好地鞏固和理解所學內容,每章末設定有思考題。

作者簡介

齊文春(1961—),男,副教授,工學碩士,主要從事特種加工技術研究、機電產品設計與開發。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成員。
華同曙,男,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工程摩擦學、機械CAD和實驗測試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
汪彬,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
蔣全勝,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