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是衣向東創作的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18年11月。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全方位、深層次挖掘了“楓橋經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對“楓橋經驗”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所在進行了感性詮釋,對當下堅持“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度解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
  • 作者:衣向東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23.6萬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對“楓橋經驗”55年發展歷史上的人和事進行了追根溯源的、地毯式的採訪和全面的梳理,解讀了“楓橋經驗”的總結、推動、創新者,講述了“楓橋經驗”誕生的親歷者的人生故事,生動詮釋了“楓橋經驗”蓬勃生機背後的基因密碼。

作品目錄

引子 兩代偉人的治國睿智
第一章 楓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第二章 天地之間有桿秤
第三章 打起背包去楓橋
第四章 傳說中的江湖大盜
第五章 一棵樹的風景
第六章 重整河山一書生
第七章 楓橋紅旗代代傳
第八章 第一個參軍的“四類分子”子女
第九章 他叫金伯中
第十章 金牌調解員的淚水
第十一章 夢回吹角連營
第十二章 永遠的傷疤永遠的痛
第十三章 我在這裡等你
第十四章 鳳凰涅槃
第十五章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第十六章 太湖岸邊拉家常
第十七章 黨建引領羅師莊
第十八章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上
第十九章 織里走來不尋常
第二十章 綠水青山大文章
第二十一章“魔箱”、“神器”保全康
第二十二章 義烏商貿城的“護商聯盟”
尾聲 網上新“楓橋經驗”
附主要採訪人物名單

創作背景

2018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是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誕生於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維護基層社會的穩定、鞏固新生的共和國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55年的發展, “楓橋經驗”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已成為中國政法公安戰線的一面旗幟,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範。
為完成《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衣向東在浙江行走百餘日,深入杭州、紹興、湖州、台州、義烏等地,遍尋“楓橋經驗”誕生的親歷者,追蹤55年來“楓橋經驗”的踐行者。在蒐集採訪“楓橋經驗”的三個多月里,衣向東用腳丈量了楓橋的每一寸土地,先後採訪了120餘名親歷者。一些人難覓蹤影,一些人避而不見,但他始終固執地堅持“還活著,怎么可能不見”的“迂念”。為了真實感受湖州的警務情況,衣向東“偷偷摸摸”進城,察看最能代表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垃圾桶和廁所,設下陷阱向計程車司機套話,裝迷路試探警務工作者的工作態度,甚至打110報警。最終衣向東掌握了很多檔案中沒有披露的歷史細節,更為真實地還原了很多當事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態。

作品鑑賞

歷史的沉澱給了“楓橋經驗”足夠長時間的考驗來自證它的科學性、合理性,歷史的沉澱也給衣向東提供了足夠開闊的創作空間,讓他去追尋那些至今還健在的“楓橋經驗”誕生的親歷者。衣向東深入“楓橋經驗”的發源地,去探尋“楓橋經驗”55年曆久彌新的魅力所在。歷史追溯、現實場景、未來展望在《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中交織碰撞,使之在敘述結構上自成一體,也讓人們看到了最為完整的“楓橋經驗”從孕育、誕生、推廣、經歷磨難到最終被全國認可的發展歷程。“楓橋經驗”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應運而生,與新中國同命運、共成長,衣向東無時無刻不在寫“楓橋”,又時刻讓人們在其中看到整個新中國的成長軌跡。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雖然取材宏大事件,卻立足於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這些事件的親歷者有著怎樣的成長曆程,經歷了怎樣的艱苦和困難,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係,為了達成自己源於初心的訴求和願景,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作者通過情感細節的真實,去挖掘最深處的歷史肌理,使得該書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如在寫楓溪大隊黨支部書記陳友堂一章中,作為創造“楓橋經驗”的幹部民眾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陳友堂對外和善、大方,在家裡卻暴躁、小氣,強迫大兒子去當兵、不肯為小兒子爭取宅基地,卻為養女換工作“破例求了一次人”,以至於兩個兒子至今提起他都滿腹怨言。對於這個“舍小家為大家”的典型形象,衣向東沒有做過多的評論,只在結尾輕輕提到:“走在林蔭便道上,我耳邊突然冒出了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片頭曲: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寥寥幾十個字,卻把陳友堂一生所經歷的所有壓力、矛盾、掙扎、抉擇、堅守一語道盡。這些實踐“楓橋經驗”的先進典型,在衣向東的筆下褪去了神性、回歸了人性,他們生動、鮮活,更像生活在人們身邊的熟悉的親人、鄰居、朋友,對他們精神世界的如實描寫,才是真正對他們的致敬與禮讚。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不僅有高度、有史料,字裡行間也流露出滿滿的詩性。如在寫第一批去楓橋蹲點的周長康時,寫道:“當我見到周長康的時候,立即想到了諸暨香榧國家森林公園裡的那棵千年香榧樹,它軀幹碩大,枝葉茂盛,新果壓著陳果,碩果纍纍,一棵樹便站立成了一道風景。”縱觀全書,沒有實際材料的簡單拼接,沒有個人激情澎湃的論說,只是在合適的時機恰當的地方,用這樣詩意的語言有感而發,平凡文字下的味道、溫暖值得細細咂摸。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的推出讓人們銘記,相信和依靠民眾的“楓橋經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寶,它曾在歷史上為基層治理髮揮過巨大的作用。該書作為對曾經為“楓橋經驗”奉獻一生的老人是一個交代,對那些現在和未來仍將繼續實踐“楓橋經驗”的每一個人是一份深切的敬意。

作品評價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吳義勤:這部作品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具體體現,更可貴的是,作者不僅是講述“楓橋經驗”的故事,對“楓橋經驗”本身也進行了理性思考,這種思考與“楓橋經驗”的實踐同等重要,更延伸了“楓橋經驗”的生命力。《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是一部有溫度、接地氣的優秀現實主義作品,既有現實價值,又有文學價值,為當代中國作家講述現實題材的故事提供了新的審美經驗。
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長李劍濤說:不僅公安在學楓橋,全社會都在學楓橋,公安部黨委一直非常重視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衣向東的這部作品與公安機關的工作非常契合,與派出所的工作密切相關,無論在理論層面、實踐層面,還是在推動公安文藝發展層面都非常有意義。
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武和平:《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有三個顯著特點:書名好、內容實、價值高。它是迄今最為系統、最為真實、最為完整地講述“楓橋經驗”歷經滄桑,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不斷實踐探索的來龍去脈的一本書,準確回答了“楓橋經驗”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楓橋誕生,深刻總結了“楓橋經驗”的內涵,生動闡釋了“楓橋經驗”在今天的新發展,並說明了這種發展的時代走向、內在價值和長遠戰略意義。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橋:“楓橋經驗”55周年風雨歷程
衣向東
民眾出版社
9787501458844
2018年11月

作者簡介

衣向東(1964年—),山東棲霞人,中共黨員。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82年入伍,歷任文書、報導員、新聞幹事、文學刊物編輯、編輯部主任。中校警銜。現為北京作協理事、簽約作家。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牟氏莊園》《在陽光下晾曬》《一路兵歌》,中短篇小說集《我是一個兵》《老營盤》《吹滿風的山谷》《過濾的陽光》《跟著陽光走》等。曾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第二屆北京市政府獎、第六屆全軍文藝新作品一等獎、第二屆老舍文學獎、第十、十一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