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組

橋頭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橋頭石英岩。主要成分是海綠石石英砂岩與黑色、黃綠色頁岩、砂質頁岩。在本溪地區為假整合接觸,在復州、旅大地區為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頭組
  • 外文名:Qiaotou Fm
  •  階代碼:Z
  •   地區代碼:18,19
命名,沿革,特徵,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橋頭石英岩,命名剖面位於遼寧本溪市南約12km橋頭鎮的橋頭。參考剖面位於遼寧瓦房店市李店—鹿圈子。

沿革

青地乙治命名的橋頭石英岩,系指遼東太子河流域震旦系細河統上部的一套石英岩。當時他劃分震旦係為兩統,即細河統和五行山統。細河統又分為釣魚台石英岩、南芬頁岩泥灰岩及橋頭石英岩三層。1954年,王鈺等重新研究太子河地區的震旦系地層,把原細河統的三層分別提升為統,上部橋頭石英岩改稱橋頭統。1957年,姜春潮在文章中正式用“橋頭建造”,即英文Chiaoto Formation取代“橋頭統”名稱。1964年,俞建章等用“組”取代“建造”名稱,以後文獻中普遍採用橋頭組一名。

特徵

構成

主要為灰白、灰色中厚層狀—厚層狀細粒石英岩,含海綠石石英砂岩與黑色、黃綠色頁岩、砂質頁岩互層。底部以含南芬組黃褐色頁岩碎片的粗粒石英砂岩與南芬組分界。本組岩層表面具波痕和乾裂,岩層發育波狀層理、緩斜交錯層理及透鏡狀層理等沉積特徵。本組含豐富微古植物化石:Margominuscula sp.,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 Polyporata obsoleta, Leiopsophosphaera aff. Densa, L. Infriata, L. Minor, L. Aperta, L. Pelucida, 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 T. Hyalinum, T. Aff. Minor, T. Aff. Chihsienense, T. Cultum, T. Incrassatum, T. Planum, Taeniatum crassum, T. Aff. Simplex, Synsphaeridium conglutinatum, Zonosphaeridium minutum 等。本組海綠石K-Ar法年齡值為629Ma及656Ma(吉林)。

接觸關係

與下伏南芬組的接觸關係,在本溪地區為假整合接觸,在復州、旅大地區為整合接觸。

分布

本組主要出露于吉林渾江流域,遼東太子河流域及遼東半島復州、旅大地區。渾江地區厚248—234m;太子河流域厚度為34.6—172.1m; 復州,旅大地區厚175—1115m。

備考

編撰者:尹崇玉
作者1:王鈺
年份1:1954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