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頭林場
- 地區:湖南省道縣西北部
- 最高海拔:1994.6米
- 經營面積:7萬畝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自然特徵,資源經濟,經濟,物種,社會事業,
行政區劃
橋頭林場轄臘樹坪、謝家、倒江源、半沖累、黃公累、莊村、崩塘、毛巾田、龍塘江、蔣包、清壽源等11個村,75個村民組。
【臘樹坪】清代時,從蔣包分居,初名臘肉坪,後改臘樹坪。村委會駐臘樹坪,轄臘樹坪、燕累、茶壘、絲茅坪,上燕累、下燕累、莫拐塘、下肖家、毛家、馬骨岌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14.6平方公里,耕地40.3公頃,201戶。
【臘樹坪】清代時,從蔣包分居,初名臘肉坪,後改臘樹坪。村委會駐臘樹坪,轄臘樹坪、燕累、茶壘、絲茅坪,上燕累、下燕累、莫拐塘、下肖家、毛家、馬骨岌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14.6平方公里,耕地40.3公頃,201戶。
【謝家】 從大路壩分居,以姓取名謝家。村委會駐易家,轄易家、謝家、八斗源、安清嶺、黃家屋場、雷公嶺、夾呂漯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6.7平方公里,耕地22.7公頃,178戶。
【到江源】 建村於兩條小河之源頭,取名到江源。村委會駐到江源,轄到江源、月頭源、石家嶺、新田漯、榮家、排子坳、梨子沖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耕地38公頃,190戶。
【半沖漯】1958年建隊,以片村命名八斗源大隊。1981年為兩個大隊,改名為半沖漯大隊,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柏家,轄柏家、黃家、倉家嶺、油榨坪、劉家、公家山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0.3平方公里,耕地24.6公頃,165戶。
【黃公漯】建村在山漯,多姓黃,取名黃公漯。村委會駐呂家,轄呂家、黃公漯、洪家嶺、刀背脊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13.7公頃,102戶。
【莊村】原莊姓在該村住過而得名。村委會駐謝家,轄謝家、莊村、中午旗、下午旗、小沖里、芭蕉沖、劉家嶺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5.9平方公里,耕地44.7公頃,236戶。
【崩塘】因村前一塘,山洪暴發,即被沖崩、取名崩塘。村委會駐毛坪嶺,轄毛坪嶺、崩塘、上崩塘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26.7公頃,119戶。
【毛巾田】 該地轄上、下毛巾田兩個自然村得名。村委會駐下毛巾田,轄下毛巾田、毛巾田、燕子岩、跳魚台、詹家、上毛巾田、老屋嶺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38.8公頃,180戶。
【龍塘江】以該地小河名取名龍塘江。村委會駐雙江口,轄雙江口、湖橋江、楊家、梨山岌、大丘田邊、大坪嶺、石板江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30.7公頃,144戶。
【蔣包】以蔣包二姓命名。村委會駐下包家,轄下包家、魯塘江、上包家、何家、盤家、肖家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7.6平方公里,耕地37.7公頃,158戶。
【清壽源】1958年建隊,原名楊家鋪大隊,1982年更名清壽源,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楊家鋪,轄楊家鋪、清洞源、黃坪江、壽竹源、陳家嶺、安堂坪、龍家、鄭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4.2平方公里,耕地36.3公頃,166戶。
歷史沿革
橋頭林場於1956年冬與打鼓坪林場同時建場,當時橋頭是一個分場。1961年與打鼓坪林場分開,成為縣屬的國營橋頭林場。1964年劃歸雙牌縣。1966年社教後期又和打鼓坪林場合併,橋頭林場是一個工區。1971年又恢復橋頭林場。1978年由雙牌劃回道縣。
自然特徵
橋頭林場地域屬都龐嶺中山地貌,最高海拔九獅嶺1994.6米,最低海拔304米(場部),坡度在16~35°之間,主要成土母岩為砂礫岩,土壤以砂礫岩發育而成的土地黃壤、黃棕壤為主,有少量的高山草甸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600mm,無霜期265天左右。
資源經濟
經濟
橋頭林場國有經營面積7萬畝,有林地6.5萬畝,劃定的生態公益林4.9萬畝,其中國家級3.8萬畝,省級0.4萬畝,縣級0.7萬畝,擁有森林蓄積量15萬立方米,其中商品蓄積10萬立方米,生態公益林蓄積5萬立方米。2006年完成造林4089畝,幼林撫育6500畝,經濟總收入214萬元,利潤66萬元。
該林場全境屬西北山區,在全州、灌陽,雙牌縣交界之處,萬山重疊,林木繁茂,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適合發展林業生產,盛產杉木,馬尾松、竹林等。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資源豐富。年工農業生產總值3104萬元,年財政收入31.8萬元。
物種
該林場境內物種多樣,據考察有木本植物600多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樹種有黃枝油杉、銀杏、拱桐等20種,珍貴野生動物有羚羊、錦雞、貓頭鷹、五步蛇、虎紋蛙、穿山甲、飛狐等。
社會事業
橋頭林場境內設有中學1所,國小12所,醫療機構15個。有公路直通縣城和廣西。境內有上壩水庫,是道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