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畔風華

橋畔風華

《橋畔風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作品選2009-2011)》編著者趙宗鋒。 《橋畔風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作品選2009-2011)》內容提要北京外國語大學既有著溝通中外文化“橋樑”的使命,又地處北京市西三環“為公橋”畔,東西兩個校園分布在橋的兩側,從兩個校園出門,均抬頭可見立交橋。光榮的時代使命和飛架的橋樑形神合一,意味深遠。這也是本選集定名為《橋畔風華》的由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畔風華
  • 書名:橋畔風華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329頁
  • 開本:16
  • 作者:趙宗鋒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2300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橋畔風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作品選2009-2011)》編著者趙宗鋒。
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一所開設54種外語的高校,富有特色,在對外交流中地位獨特,承擔著“把世界介紹給中國”和“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雙重使命。《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力圖充分體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個性,圍繞這一文化個性對選題進行策劃,各國文化在校報這一平台上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致力於搭建一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鑑的橋樑,通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使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尊重、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共同探討問題,和諧共生,促進共同發展,承擔雙向交流溝通的使命。

圖書目錄

第一篇 人物:如歌背影
大愛大美的情感清澈閃亮的靈魂
——在李莎教授95歲壽辰慶典暨回憶錄首發會上的發言
John Smith的中國教學生活
許戈輝: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
博學嚴謹的老師愛才親和的長者
——走近“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張中載教授
文海泛舟秋實纍纍芳飄千里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主任專訪
為將來留下一段精彩的回憶
我們身邊的人
仰望星空,心懷天下
——祝彥小紀
異國幽蘭,綻放北外
——專訪亞非學院土耳其語外教傑姆·阿依貢
有一種信仰叫奉獻
——“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有感
北外,我翻譯生涯的起點
我以我是一名北外學生而榮!
——張偉超大使回憶在北外的美好時光
俄語界泰斗,友誼之彩虹
——記李英男教授
多語言、高質量、一條龍
——羅俊才老師採訪記
我所鐘愛的教育事業和我的學生
翻譯夢想
——北外校友、聯合國高級筆譯員裴蜀談翻譯經歷
泰山北斗光照後人
——記波蘭語專業易麗君教授
學海泛舟,追求卓越
——記羅馬尼亞語專業馮志臣教授
三尺講壇,廣闊人生
——記匈牙利語專業龔坤余教授
東方“馬可·波羅”的一段歷史
——專訪中國前駐義大利大使程文棟
斯拉夫土地上的中國玫瑰
——專訪中國駐斯洛伐克首任大使唐湛清
在北外,仰望星空
——專訪《世界文學》副主編高興
第二篇 國際交流:文化使者
歐盟多語言官員走進北外課堂
訪歐盟多語言委員會專員里昂納多·奧爾本先生
中國讓我們眼紅
——中東歐七國聯合新聞團訪華印象
相擁伯克利的幾點社會學遐思
漢語熱究竟有多熱
——外國漢語教師獎學金生開學典禮側記
有朋自遠方來
——聽拉法蘭先生演講
大使帶我們走進奧地利
旅印手札之恆河渡·天堂口
在歐洲遭遇中國
三訪安妮之家
我看到的你是藍色的
生活在別處之韓國篇
三位馬來西亞學生的漢語人生
俄羅斯留學生的中國情結
聯合國副秘書長穆罕默德·沙班國際翻譯教育研討會北外之行訪談小記
走進美麗的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駐華大使安特·希莫尼奇北外歐語學院訪談小記
韓國文化之旅
——探尋多彩的大韓民國
那年我在匈牙利教漢語
心裡有芬芳,因為有愛
懷著一顆心去,帶著一份情回
——在韓國訪學一年後記
第三篇 感悟:心海拾貝
日本的茶道文化

尼采
——高處不勝寒
綠色的她
台北故宮的“白菜”和“豬肉”
中國人的精神寄託於何處
英院人的英語學習之路
學習德語的一點方法談
俄語學習
亞非學院人的語言學習
痛苦且快樂的阿語學習
一二三,走進日語系!
希臘語學習
2012:拯救末日
打開心扉
關於大學:找尋烏托邦與現實的平衡點
北外手卷
北外初印象
由《盜夢空間》想到的幾個問題
老怪之回歸
人民的藝術
習法之精神
愛,拯救地球
幾日友誼幾世緣
純情歲月里的那些美好
——觀《季節變幻》有感
誰剪輕瓊作物華
——布拉格初雪小記
成長在北外
香椿
走過咖啡屋
永久的緣分
我們的約定
我們與你再次起航
——獻給北外七十校慶
第四篇 活動:與北外同行
人生中最有意義的旅程之一
——歆語工程暑期實踐四川都江堰團隊活動紀實
2009年夏天,在希望的田野上
——“見證祖國60年”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新農村建設採訪手記
不愛紅裝愛武裝
我與共和國同歲
——訪校長助理孫立新
陽光洗禮
成功,在午夜出發
我與祖國共奮進
三次參加國慶遊行感想
為祖國獻禮
——一名參加國慶遊行同學的感言
我愛你,祖國
國慶遊行進行時
我的中國心
歲月無痕青春留聲
——記北外十大歌星賽
校園選美,你怎么看
熱情奉獻溫暖自豪
生活在別處
世博志願工作第一天
“志願者+遊客”之感受
我的世博日記(節選)
We’re 2一gether
——08級英語系2班創建“我的班級我的家”活動紀實
愛·懷念·往前走
——記2010年暑假“治理沙塵源·北京大學生志願者”內蒙古之行
創業背後的故事
創業之夢,從這裡開始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
糾錯行動,為世界城市“換上新衣裳”
“明法於心,守法於行”
——法制宣傳月剪影
在亞運會多語言中心經歷“三班倒”
留在我記憶中的亞運
繁忙·溫馨·多彩的志願者生活
風華猶在,精神永存
樸素居室中的愛國心
經典重現,薪火相傳
——評《星火燎原》
早安,“拾光”
當我們青春年少時
——北外當綠咖啡館成長記
第五篇 學術:思維碰撞.
怎樣通過法律手段應對外資非正常撤離
外國人能理解唐詩的美嗎?
縱論國際形勢,探尋發展之路
——與會研究生觀點
北外的傳統:繼承與革新
承擔“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新使命(摘選)
——外語類高校學生道德和文化素質結構新探
新形勢下高校管理工作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
溝通·參與·責任·行動
——公共外交國際論壇(2010)暨第三屆外交官論壇發言節選
再談“中國文化走出去”
——訪張西平教授
翻譯的孤獨是一種美妙的孤獨
——專訪翻譯家許鈞
經濟合作文化先行
——“文化發展論壇(2010)”暨“文化外交與中國文化傳播”會議
發言節選
架構中歐交流的彩橋
中國學術走出去
治學漫談:以學術為志業

文摘

愛才惜才的學者
在電話採訪我校英語學院副教授邱瑾時,邱老師回憶了自己當年師從張中載教授時的師生情誼。邱瑾老師眼中的張教授,治學態度一絲不苟,嚴謹到會對文章某個用詞反覆推敲、修改以求最佳表達效果,然而作為學生又經常可以見到他儒雅親和、風趣幽默的另一面。“他對弟子嚴格又愛護,鼓勵思辨並且毫無架子,是大家的良師益友。”邱瑾老師很真誠地對記者說。“他會帶領大家參加學術會議,就某個觀點進行討論,並且指導弟子們各自的學術道路怎么走”。
對於張中載教授的愛才惜才,邱瑾老師感觸頗深。她談到,早在她本科即將畢業準備畢業論文的時候,由於研究方向獨特,她懷著些許忐忑向之前素不相識的張教授請教,張教授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耐心地指導她,使她得以順利完成了論文並獲得當年的“優秀學士論文”獎。“張老師從不打壓青年學生的大膽想法,他總是很有耐心地引導和啟發。”邱瑾表示自己很感動於張教授那種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
邱瑾說,張教授對於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忠誠也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張教授堅守在我校教學第一線,工作長達50餘年,英語學院的每一門課程教學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精讀、辭彙、報刊閱讀、泛讀、口譯以及筆譯等。“他具有一種完全的奉獻精神,一心只想著學院怎樣才好、學校怎樣才好,自己則淡泊名利、甘於平淡。”她認為這也是許多與張教授同一時代的學者所共有的學養和境界,非常值得當下有志於做學問的青年學者學習。
他很博學,講課深入淺出
英語學院09級研究生顧潔妍、周俊英、崔莎莎、黃然在接受採訪時分別談到:張中載老師的課總是座無虛席,課堂氣氛活躍,講課內容也豐富。張老師講授的西方文論課程,雖然那些文論比較抽象,但是他的講解一點也不枯燥,經過他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們都能很清楚地理解。他還時不時即興編一些小幽默來活躍課堂氣氛。他去過很多國家,在講專業知識時,他會結合自己的經歷給我們補充很多內容。上次講到尼采的哲學思想時,他就提到了他在德國波恩大學的經歷,參觀尼采墓的故事。張老師會為我們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他會經常讓我們在課堂上做演講,鍛鍊我們的表達能力。前一段,張老師的新書出版,他舉辦了一次學習沙龍,邀請老師和同學一起參加,大家在一起談論張老師的書,談論藝術,談論人生和理想……能聽到這么多優秀而博學的老師的見解,感受同學們的思想碰撞,真的是學術上的享受。
幾位學生對張教授的課堂印象可以概括為八個字——“輕鬆幽默,深入淺出”。
從中不難看出,張教授的知識面非常廣博,他講課內容絕不僅僅局限於書本,還會介紹一些如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歷史沿革、地理知識等內容,這使得他的課堂有“發散式”特點,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深入研究的欲望。
他可是不喜歡被人叫“爺爺”的
在生活上,張教授是一個以樸素、嚴謹打動學生的人。他上課非常守時,總是比學生們來得早,在講台上靜靜地閱讀著講義。他待人和藹可親,學生們對他總是有一種特別的親近感。每每走在路上,遇到學生,張教授總是親切地問候幾句。張教授也常常將自己的著作贈送給學生。“他還會到食堂來問問我們吃什麼,吃得好不好,有時候會和我們一起吃,大家一起談小說。”他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誘使得大家都很敬佩他、喜歡他,親切地稱他為“張爺爺”。
“別看張老師年紀這么大了,但他可一點都不想我們把他看老了。他很時髦的,上課也很幽默,心態很年輕,經常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私下裡叫他爺爺,不過他不喜歡被人這樣叫的。他喜歡年輕,愚人節還會和我們一起開玩笑,呵呵……”在她們講述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時刻流露出她們對這位師長的愛戴。隨和、健談、幽默,是記者在採訪時聽到的最多的用來形容生活中的張教授的詞語。
張中載,1933年1月10日生於浙江寧波,我校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教五十多年來,張中載教授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始終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教學成績斐然。
名師心得:我覺得教書育人會給人一種幸福感,比升官發財好許多倍。我曾笑對朋友說,大學的門口可掛一副對聯:升官發財另尋別路,貪圖安逸休入此門。
名師寄語:我們這代教師(指任教的各年齡段教師)具有史無前例的重任——培養中國崛起所需的人才。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在小教室里胸懷大世界。
名師名言:教師對學生既要嚴格,又要愛護。
要在平等民主的思想指導下與學生對話、爭論,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以權威的架勢對待學生。
文海泛舟秋實纍纍 芳飄千里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主任專訪
全晨琛袁燦
近日,我校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榮獲2010年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文秋芳教授自2004年年底擔任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來,積極工作,兢兢業業,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心的建設和管理中,取得了顯著成績。2007年她牽頭為學校成功申請了“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國家重點學科;2009年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的評估;她擔綱探索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2008年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有些忐忑地敲了敲文秋芳老師辦公室的門,還在揣測著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門輕輕地打開了。文老師衣著樸素,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辦公桌上擺滿了各種書籍檔案,也許,在我們來之前,文老師正在伏案工作吧。
“我們要立志成為國家外語教學的智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04年底擔任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到被評為2010年北京市先進工作者,文老師已經在北外工作了近六年。回憶起六年前“臨危受命”時的情形,文老師記憶猶新。“我剛接手時中心遇到的困難很多。當時教育部剛剛對中心進行了評估,亮了紅牌,斷了我們的經費。所有人的壓力都很大。”文老師語速稍快,她坦言,中心評估不過關的原因並不是老師們不努力,而是大家對評估的標準還有些模糊,“比如說發表的論文必須標明是我們研究中心出的,否則成果不算進去。再加上當時申請的項目都比較大,評估時還未完成,成果數量不夠,而且基地裡面的老師有些還在學校上課,精力不夠。”文老師回憶道,改革當初最大的困難就是研究項目大,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困難。P11-P13

序言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歷史最悠久、辦學層次高、教授語種最多的外國語大學。經過71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已經形成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體,文、法、經、管多語種、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良好辦學格局。不同語言和文化交融共處,孕育了學校兼容並蓄的學術特色和開放多元的文化氛圍。《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作為校園文化的引領者和觀察者,注定要映襯出她那中西結合的綿長韻味和文化碰撞的星星火花。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自2008年11月起,由原來的四開四版改為對開四版,每期容量6萬多字,彩色印刷,每月15日和30日定期出版。改版後的校報以引導輿論、啟迪心靈、薰陶品德、挖掘校園文化內涵為基本辦報方針,充分發揮校報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幾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2009年被評為“北京高校優秀校報”。
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一所開設54種外語的高校,富有特色,在對外交流中地位獨特,承擔著“把世界介紹給中國”和“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雙重使命。《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力圖充分體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個性,圍繞這一文化個性對選題進行策劃,各國文化在校報這一平台上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致力於搭建一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鑑的橋樑,通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使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尊重、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共同探討問題,和諧共生,促進共同發展,承擔雙向交流溝通的使命。
北京外國語大學既有著溝通中外文化“橋樑”的使命,又地處北京市西三環“為公橋”畔,東西兩個校園分布在橋的兩側,從兩個校園出門,均抬頭可見立交橋。光榮的時代使命和飛架的橋樑形神合一,意味深遠。這也是本選集定名為《橋畔風華》的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