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尾村(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龍山鎮橋尾村)

橋尾村位於龍里縣城東南部的崇山峻岭之巔,北距龍里縣城30多公里,東距貴定縣沿山鎮16公里,距新修的黔桂高速鐵路貴定縣和平車站3公里。龍里到擺谷六的鄉村公路貫穿全村,移動基站設在該村的山上,交通、通訊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尾村
  • 面積:600餘畝
  • 人口:608人
  • 戶數:131戶
簡介,資源,經濟發展,文化建設,關於龍山鎮橋尾村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調查,橋尾村基本情況,橋尾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橋尾村經濟狀況,社會各項事業的現狀,橋尾村貧困原因分析,

簡介

橋尾村屬高山台地地貌,是省級二類貧困村。全村共有6個村民組,5個相連的自然村寨,即橋尾寨、岩腳寨、對門寨、石板寨、申家寨,共131戶608人,99.9%為唐姓苗族。全村共有田土面積600餘畝,荒坡682畝,平均海拔1380米,有霜期長達5個月。土地貧瘠,缺乏水源、收成無保障,是全鎮也是全縣極為高寒,邊遠貧困的苗族聚居村。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餘元,外出打工人員74人,舉家外出打工的有28戶,其中到浙江的27戶,村民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賣糧食、外出務工、出售牛、馬、豬等牲畜三個方面。全村有電視機53戶,電話4戶,手機4戶,微型打米機32戶。
橋尾村
龍里縣龍里縣

資源

全村共有田地600多畝,皆是望天水田,戶均耕地4.5畝,人均耕地0.4畝。從種植業內部結構看,是比較單一的糧食經濟。全村600多畝田土糧食作物面積就占全年的100%。沒有油菜、烤菸、小麥等經濟作物。由於受高寒氣候及嚴重缺乏水源的影響,全年只能種植一季水稻,廣種薄收。林業方面僅有用作柴薪的灌木林,林業經濟收入為空白。

經濟發展

由於該村處於高山台地,高寒邊遠地區,在四季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以水稻生產為主,春播秋收。間種少量洋芋、包穀、番薯、黃豆、各類蔬菜等。以備六月青黃不接時,填補食物不足或作牲畜飼料。在農業生產實行承包責任制後,勞動力自發組織生產互助活動,搶抓季節,承包戶與集體的關係基本和諧。由於外出打工勞力增多,留守家裡的老人和少兒無法耕作,出現了缺勞力、土地撂荒的現象,現全村共撂荒50餘畝
畜牧業。橋尾村苗族民眾擅長飼養牲畜,對牲畜的疫情防治有其獨特神奇的方法。每戶家戶門前都種有防治各種畜禽病害的草藥。據調查統計,該村有牛330頭,馬匹352匹,豬263頭,羊40隻,雞、鴨、鵝平均每戶10餘只。除外出打工的28戶外,平均每戶飼養牛3頭以上,馬3匹以上,豬3頭以上。該村出欄率、育肥率、繁殖率相對平穩。平均每戶年出售牛1—2頭,馬1--2匹,膘豬1—2頭,戶均收入600—3000元。

文化建設

橋尾村有一所國小,開辦一至二年級4個班,共有4名教師,30名學生。入學率達95%。由於受經濟基礎的制約,該村教育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一是教學設施差,師資缺乏;二是教師工作條件惡劣,工作積極性受挫;三是民眾經濟困難,學生難以入學。橋尾村民眾文化層次差距很大。據調查全村現具有大學文憑有5人,占總人數的0.88%;中專(高中)文化14人,占總人數的2.46%;國中文化38人,占總人數的6.69%;國小文化210人,占總人數的36.97%;文盲半文盲301人,占全村總人數的52.99%。人口數質低下,增加了社會負擔,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

關於龍山鎮橋尾村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調查

為探索龍山鎮後發致富型新農村建設路子,加快該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該鎮派員深入到龍山鎮橋尾村對5個自然村寨6個村民小組對該村基礎基礎設施、經濟現壯、家庭狀況、和增收思路等進行詳細調查。

橋尾村基本情況

橋尾村屬高山台地地貌,是省級二類貧困村。全村共有6個村民組,其中在浙江省72人,本縣2人,舉家外出打工的有28戶,其中到浙江的27戶,本縣1戶。

橋尾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橋尾村共有黨員20人,其中男18人,女2人,國小文化9人,國中文化6人,高中文化3人,中專文化2人。30—39歲的4人,40—49歲的4人,50—59歲的7人,60歲以上的黨員有5人,黨員隊伍年齡結構偏大。兩委班子成員44歲1人,國中文化2人,高中文化1人。村委5人,50歲以上就有4人,44歲1人,國中文化3人,國小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兩委班子成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思想上有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觀念,因而在村的發展上,兩委班子成員沒有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橋尾村經濟狀況

橋尾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特點概括如下:
(一)農業生產。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經濟較為薄弱。
全村勞動力193人,男女勞動力各占一半。男勞力國小文化程度55人,國中文化30.人,高中1 人;女勞力文盲20人,國小文化程度56人,國中文化程度11人,每個勞動力耕地面積3畝多。
該村土地複種指數為零。其原因:一是高寒、晚春、早秋;二是缺水、貽誤農時。該村並非種不出麥子、油菜,而是種上後,來年下春雨時須打田栽秧,而此時油菜麥子受晚春氣候影響尚未成熟,如等油菜麥子成熟收割後再打田栽秧,又過了雨季。即便栽上秧子,又受早秋氣候影響,稻穀尚未抽穗霜降就降臨了。所以,該村土地利用率低,廣種薄收。畝均投入的勞動量與物化勞動量較大,生產成本很高。農作物優良品種良種良法尚未普遍推廣,村民缺少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知識和田間管理技術。
(二)分配積累與消費
橋尾村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舉家在外打工的28戶戶均純收入16000餘元。這些收入主要用於投入農業生產,修房、購置家用電器。外出打工的28戶戶均存款2萬元,未外出打工的農戶戶均存款為零。村集體沒有經濟積累,減免農業稅後村委更沒有提成。
(三)商品經濟情況
橋尾村除生產糧食、變賣糧食外,另還賣牲畜和禽類填補家用。因路途遙遠,運輸不便,蔬菜類經濟收入為空白。商品交易場地主要是貴定縣沿山鎮市場和商販進村收購個體交易。畜牧業是該村商品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四)農業產業結構
1、種植業。由於橋尾村經濟結構單一,村支書唐詩高率先示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2002年種植板栗60棵,成活率100%,但現僅有2棵掛果,其餘皆受病蟲危害;花椒樹15棵,現今成活7棵,同樣遭受病蟲危害;種植蕃桃46棵,雖果實纍纍,但從未上過市,因受高寒氣候影響,不能成熟;種植蘋果11棵,雖也果實纍纍,但同樣受高寒氣候影響,仍不能成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種植業方面以失敗告終。

社會各項事業的現狀

橋尾村衛生事業發展較為落後。全村沒有衛生室,村民生病要到4公里外的平山片區醫務室看病,村民看病極為不便,常常小病挨著大病才醫,給村民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
計畫生育方面。以前,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在橋尾村民眾心中根生蒂固,人口的快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引出了人口的質量與數量、人口日增耕地日減、人口增加與生態環境惡化等矛盾,嚴重製約了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實行計畫生育“村為主”後,才有效地控制了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

橋尾村貧困原因分析

經初步調查,橋尾村貧困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1、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經濟較為脆弱。從種植業內部結構看,是比較單一的糧食經濟。全村600餘畝田地,糧食作物面積就占全年收入的100%,沒有油菜、烤菸、蔬菜等經濟作物。林業方面僅有用作柴薪的灌木林,林業經濟收入為零。
2、耕作方式落後,科技含量低。由於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橋尾村不僅產業結構單一,而且耕作方式落後,科技含量低。龍山鎮黨委、政府儘管在橋尾推廣水稻良種良法,但是,由於儘是望天水田多,和受晚春早秋氣候影響,百姓為搶抓雨水季節,依舊沿用“順田灣”或新品種老作法,即直播稻種于田間。由於未按科學技術操作、管理,糧食產量自然未得相應收成。
3、道路設施不夠完善,影響村民生產生活、農產品銷售和經濟發展。各村組之間的道路均為土基路,稍有雨水和濃霧就泥濘不堪,特別是石板寨通往平山大田壩和貴定縣沿山鎮的這條路雨天人畜更是無法通行,直接對當地村民生產生活、農產品銷售、全村經濟發展影響極大,民眾反映修路願望強烈。
4、水利設施不完善,農田灌溉困難。橋尾村五個自然村寨都一線坐落在一脈山脈下,山脈走向西高東低。這脈山脈有濃密的護寨樹林,常年泉水汩汩,但是,水沿山體岩層地表四處漫流。全村除岩腳寨、申家寨、石板寨各有一口水塘能灌溉低凹處的水田外,處於地勢較高的平山大田壩的300多畝稻田無蓄水池,每天栽秧季節都只能靠望天水,乾旱現象嚴重,造成減產減收,經察看,平山大田壩並非缺水,而是沒有把漫流遍野的山水蓄積起來有效利用田間灌溉。
5、缺少農民經濟技術合作組織,農戶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在農業領域全村無任何專業協會組織,使農戶在技術、銷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託,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4、村民思想觀念陳舊,成為阻礙村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障礙。該村99.9%村民是苗族,皆用母語為交際工具,大部份民眾還存在以宗族、家族、個人利益為重的思想觀念,封建迷信思想還殘存。
6、農田撂荒現象嚴重。該村因外出打工的人多,特別的舉家外出打工的28戶,其責任田少部分租給別人種,大部分撂荒,撂荒最長的達十二年,最短的也有四、五年,村委想收回租給別人農戶種,但這些農戶又不同意,而人多地少的農戶又沒有田種,糧食一年種來半年吃。
六、對橋尾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配備一支綜合素質高,責任心強的村級領導班子去引導、組織民眾發展農村經濟,走脫貧致富之路。同時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充分利用非耕地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填補空白,只有這樣才會增強村級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選拔當地文化素質較高、具有開拓精神、大膽肯乾的年青人充實到兩委班子中,增加班子新鮮血液;鼓勵黨員和村組幹部多渠道帶頭脫貧致富,以點帶面,推動各項工作開展。
2、結合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幫助村、組制定一個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目標和措施。要使這個規劃家喻戶曉,啟發民眾主動求發展的積極性。
3、鼓勵開展勞務輸出,包括短期務工,增加農民收入。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繫,組織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幫助開眼界,換思想,學技術,長本領。同時大力倡導農閒時到縣城做短工。
4、加強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要把重視對農民適用技術培訓工作放到首要位置上來,讓每個家庭中的勞動力都掌握1—2門適用技術,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經濟支撐和槓桿作用,“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只有加強普及教育和農技培訓,豐富農民的知識結構,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利用冬季農閒時節,組織民眾對村組巷道進行集中整修,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文明化程度。
6、利用就近山上自流水為民眾修建畜水池,力爭解決2—3個村寨人畜飲水及田間灌溉嚴重缺水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