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危危

2011年4月,一段有關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新東村“成群結隊”的農村學生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一座扭曲成“W”狀的危橋上學的視頻,在網路世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實,“橋危危”是一些地方農村交通難問題的縮影,凸顯國家及社會應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投入的緊迫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橋危危
  • 地址: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新東村
  • 問題:農村交通難問題
  • 發生時間 :2011年4月
內容簡介,產生背景,

內容簡介

2011年4月,一段有關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新東村“成群結隊”的農村學生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一座扭曲成“W”狀的危橋上學的視頻,在網路世界一石激起千層浪,數百萬網友猛“頂”,呼籲各界伸出手來“幫幫孩子”。記者近日趕赴湘鄉實地調查,發現危橋已拆,當地政府正“特事特辦”建便橋、造新橋。
橋危危
橋危危
“橋危危”已存在5年。冒著瓢潑大雨,記者來到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新東村,撐著雨傘穿過長長的田埂,才來到湘江支流漣水河上游石獅江東幹流上的“橋危危”邊。記者見到,“橋危危”中間橋板已經拆除,橋頭矗立著紅底白字“封橋”的警示標誌。從殘存扭曲變形成“W”狀的橋體、歪斜在湍急水流中的橋墩,仍能感受到危橋被廢棄前的兇險,也為此前在橋上通行的小學生的安危感到後怕。
“橋危危”附近有一座新橋橫跨石獅江。但學生們說,去河對岸新陽完小上學,如果沿著水泥村道走新橋,要花約50分鐘。如果抄近道穿過稻田走“橋危危”,20分鐘左右就能到校。“走爛橋當然害怕,但省力,還節約時間。”
同勝村支書錢松柏介紹,兩場洪水加上河道采砂等因素影響,“橋危危”近兩年嚴重變形。為此,村里和新陽完小曾兩次打報告要求拆舊建新,但鄉鎮和交通部門勘查後,沒有付諸行動。
湘潭市、湘鄉市決定封鎖、拆除危橋,同時搭建一座便橋,並將在2011年秋季開學前在原址修建鋼筋水泥新橋。目前,勘測和設計等工作已經完成,資金、施工單位和人員也已經到位,只等雨勢稍弱,便可開始動工。

產生背景

農村娃上學行路難問題背後是農村教育、交通、財政投入等民生難題。
首先,“橋危危”背後是“並校”後農村娃“上學難”。
通過“橋危危”上學的孩子都是新東村的,“中國網事”記者見到新東國小銹跡斑斑的大門緊閉。許多鄉村教師反映,近年來隨著農村舉家外出務工家庭增多、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很多“村小”被迫關閉,即使吸收多個村生源的新陽完小這類“中心學校”,也只有一二百學生。“並校”後,部分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學校又多不能寄宿,上學難問題很突出。
張曙光等建議,可考慮由政府拿錢貼補有資質的社會車輛,在有條件的地方責成交通部門協調組織開通上學放學時段運行的“學生娃公車”,以解決這一難題。
其次,“橋危危”是一些地方農村交通難問題的縮影,凸顯國家及社會應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投入的緊迫性。
據“中國網事”記者了解,湘鄉市還有70多座與“橋危危”同類型“高齡”人行便橋處於“病、危”狀態。在一些地方農村,類似“橋危危”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橋的數量還不少。
湖南省有關交通研究方面的專家指出,目前村級基本道路的建設一般有財政投入支持,但其中不包括村管橋樑和隧道的維修和建設,村道橋樑和像“橋危危”一樣的人行便橋只能依靠村級單位或村民自己維護、新建。以“橋危危”為例,這個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橋,是由國家投資3000元、民眾投資投勞大約1萬元建成的。現在重建新橋至少要70萬元,資金是個難題,農村勞動力也是個難題。在湖南,國家對村道建設按照每公里10萬多元標準補貼,僅夠修路的基本支出,無法照顧到遍布在鄉村的大小橋樑的修建和整治。
專家建議,國家和地方財政下一步應更重視農村交通建設問題,修繕或重建嚴重威脅農村民眾生命安全的危橋,把農村的公共工程公益事業作為民生投入的一部分。同時,社會力量也應該關注這個領域,通過網路等傳播渠道影響和號召各類公益、慈善機構對農村危橋等進行投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