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足類的幼體從卵孵出後,尚需經過相當複雜的發育過程,一般要經過6個無節幼體期與5個橈足幼體期,才能成為成體。在無節幼體期的階段,很少反映出科屬之間的特異性,但至橈足幼體期的階段,逐漸具備成體的若干特徵,在第4橈足幼體期已有兩性分化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橈足幼體期
- 外文名:copepodid stage
- :
特徵,體形,附肢,
特徵
體色和前端的眼點與無節幼體期相似。從第6無節幼體期蛻皮進入第1橈足幼體期的變態最為顯著。此期身體已分成頭胸部與腹部(附有尾叉),各部都已分節,腹面各對附肢逐漸完全,與成體的外形基本相同。在第5橈足幼體期,從第1觸角與第5胸節上可以看出雌雄兩性的不同。
體形
第1橈足幼體期的頭胸部分5節,第2橈足幼體期直至成體兩性皆為6節組成。第1、2橈足幼體期腹部僅一節,第3期腹部分2節,第4期分3節,第5期腹部已有明顯的兩性分化,雄性為4節;雌性為3節,生殖節十分長大,為第4橈足幼體期的第1、2腹節癒合而成,第1腹節兩側後端的短刺仍保存於生殖節的上半部。尾叉具有背剛毛一
對,末剛毛4對;在第1橈足幼體期呈羽狀者僅2對,第2期為4對,自第3期後均為5對。
對,末剛毛4對;在第1橈足幼體期呈羽狀者僅2對,第2期為4對,自第3期後均為5對。
附肢
第1觸角變化十分頻繁。第1橈足幼體期分10節(第1—3節最長,是成體晦第1一18節,第4一l0節依次為成體的第19—25節),第2期增至17節,第3期為23節,第4期為25節,以後各期節數不變,但每節附屬物仍有變化。雄性右觸角除發生變異特化外,在最末一次蛻皮時,還發生節的變形,第20與第21節、第22與第23節各自癒合為一節。第2觸角僅內肢剛毛漸有增加,外肢各節除較前期有部分癒合外,無顯著變化。
大顎僅內肢第2節剛毛數稍有增加。在無節幼體期這一肢體的第1基節咀嚼葉前緣的羽狀剛毛和一列細毛,至橈足幼體期均不存在。第1小顎的基顎末端在第1橈足幼體期光滑,第2、3期具一個三角形的刺狀突起,至第4期變為大棘,第1基節外肢節的剛毛在第1—4橈足幼體期也逐期增加。第2小顎自第2橈足幼體期以後均無顯著變化。顎足,除內肢的節數逐漸增加外,剛毛數亦有增加。
第1—4對胸足的發育過程,特別是內、外肢的分節和各節的剛毛數,都符合一致的規律。 各胸足的萌芽形狀均相近似。 從萌芽狀態變為胸足時,第1基節內末角均無剛毛;內、外肢皆為單節,除第1對胸足內肢多一根剮毛外,其餘各對胸足的剛毛數均為2+3+1:1+3;再次脫皮後,第1基節內末角已具一剛毛,除第1胸足內、外肢仍未分節外,其餘各足內、外肢均為2節,剛毛數均為1/2+3+2:0/2十3。至第5橈足幼體期,此4對胸足皆同時定型,第1對胸足的分節與剛毛數為1/2+3+1:1/1/2+3。 第2—4對胸足的分節與剛毛數均為l/2/2+3+2:1/1/3+3。
大顎僅內肢第2節剛毛數稍有增加。在無節幼體期這一肢體的第1基節咀嚼葉前緣的羽狀剛毛和一列細毛,至橈足幼體期均不存在。第1小顎的基顎末端在第1橈足幼體期光滑,第2、3期具一個三角形的刺狀突起,至第4期變為大棘,第1基節外肢節的剛毛在第1—4橈足幼體期也逐期增加。第2小顎自第2橈足幼體期以後均無顯著變化。顎足,除內肢的節數逐漸增加外,剛毛數亦有增加。
第1—4對胸足的發育過程,特別是內、外肢的分節和各節的剛毛數,都符合一致的規律。 各胸足的萌芽形狀均相近似。 從萌芽狀態變為胸足時,第1基節內末角均無剛毛;內、外肢皆為單節,除第1對胸足內肢多一根剮毛外,其餘各對胸足的剛毛數均為2+3+1:1+3;再次脫皮後,第1基節內末角已具一剛毛,除第1胸足內、外肢仍未分節外,其餘各足內、外肢均為2節,剛毛數均為1/2+3+2:0/2十3。至第5橈足幼體期,此4對胸足皆同時定型,第1對胸足的分節與剛毛數為1/2+3+1:1/1/2+3。 第2—4對胸足的分節與剛毛數均為l/2/2+3+2:1/1/3+3。
第5對胸足,在第3橈足幼體期就有萌芽,第4橈足幼體期已有雌雄不同的形態分化。雌性內、外肢呈棒狀,均左右對稱,雄性內肢對稱,與雌性相似,外肢不對稱,右足外肢較大,末端外刺甚大。至第5橈足幼體期,兩性分化更為顯著,並且雄性左足外肢第2節內部,鉗板與鉗刺等皆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