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紋曲師魚

橄欖紋曲師魚

橄欖紋曲師魚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無頜的盔甲魚類,生存時代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距今約4.1億年,代表了目前鴨吻魚科最原始的成員。化石發現於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劉家沖村,層位位於徐家沖組。橄欖紋曲師魚體型較小,沒有長有牙齒的上下頜,屬於無頜類,因此不能主動捕食,主要以濾食海底有機物為生,因此多生活在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等靠近海岸、有機碎屑比較豐富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橄欖紋曲師魚
  • 拉丁學名:Qushiaspis elaia
  • 分類位置: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鴨吻魚科-曲師魚屬
  • 產地: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劉家沖村
  • 時代: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約4.1億年前)
  • 地層:徐家沖組
  •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姜文瑜、朱敏、施曉東、李強、蓋志琨,2021年
命名由來,化石的發現,形態特徵,系統分類,科學意義,

命名由來

橄欖紋曲師魚(Qushiaspis elaia)種名elaia指示其頭甲表面布滿獨特的橄欖狀瘤點,屬名Qushi則贈給曲靖師範學院,以感謝曲師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在保護“曲靖古魚王國”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橄欖紋曲師魚
曲師魚野外剖面

化石的發現

雲南曲靖地區下泥盆統地層具有中國下泥盆統非海組地層經典剖面,這一套地層的生物以早期脊椎動物和植物為主。曲靖盆地下—中泥盆統層序中發現了豐富的魚類化石。泥盆紀含魚層序由高到低依次為下西山村組、西屯組、貴家屯組、徐家沖組、穿洞組、上雙河組和海口組。徐家沖組主要由紫色、黃綠色粉砂岩和砂岩、泥岩組成。根據沉積學證據,它通常被認為是非海相陸相-河流相-湖泊相序列。其描述的化石主要是盔甲魚類,有徐家沖真盔甲魚Eugaleaspis xujiachungensis,玉海翼角魚Pterogonaspis yuhaii ,寬大吻突三岔魚Sanchaspis magalatostrata ,耿氏鴨吻魚Gantarostraspis geni 和長吻三岐魚Sanqiaspis rostrate ,還有節甲魚類雲南斯氏魚Szelepis yunnanensis 。201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蓋志琨研究員在曲靖市麒麟區劉家沖村附近的磚石場,新發現了徐家沖組化石——橄欖紋曲師魚化石材料。2021年2月,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雜誌報導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引起了央視、中新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報導,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橄欖紋曲師魚
橄欖紋曲師魚化石及復原圖

形態特徵

頭甲較小;叉形的頭甲具有不平行的側緣;細長的吻突;具有向後延伸的角和內角;中背孔橢圓形;松果孔很小,位於眶孔連線後方的位置;眶孔位於頭甲側方;後眶上管呈V字形,在松果孔後方相遇;4對側橫管末端分叉;超過13對鰓穴;紋飾由一圈小瘤點圍繞中央的橄欖狀大瘤點組成。
橄欖紋曲師魚
曲師魚頭甲復原圖-郭肖聰繪

系統分類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曲師魚、鴨吻魚、烏蒙山魚和劍裂甲魚構成鴨吻魚科的一個單系群。曲師魚不同於鴨吻魚科其他成員的特點在於它的頭盾側緣不平行,腹緣完整,吻突短得多。它在突出的后角突和內角突、不彎曲的鰓腔和位於眶口外側的位置上進一步不同於劍裂甲魚。曲師魚和劍裂甲魚之間的明顯差異暗示著它們在生態上的分離。系統發育結果表明曲師魚屬於鴨吻魚科,而且是最原始的鴨吻魚類。這表明鴨吻魚科形特徵狀態包括完整的腹緣、不彎曲的鰓室、向後延伸的角突和內角突。在劍裂甲魚中,這些特徵可能因其具有更積極的進食行為而再次消失。像大多數盔甲魚類一樣,曲師魚可能仍營一種底棲生活,在海岸、海洋環境中的沙地或泥濘的基底上移動。
橄欖紋曲師魚
橄欖紋曲師魚系統位置

科學意義

在盔甲魚中,華南魚目的鴨吻魚科家族對於理解早期泥盆紀的布拉格階的頭甲和生態多樣性的進化具有特殊的相關性。然而,目前學界對鴨吻魚科的了解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為化石材料的稀少,特別是模式屬鴨吻魚屬僅有一塊頭甲後部缺失的不完整標本。一些作者認為鴨吻魚和烏蒙山魚頭甲的後部可能是三歧魚型的,具有向後延伸角和內角。經研究,在鴨吻魚和烏蒙山魚中,角和內角可能被第二次丟失,這一衍生條件與裂甲魚一樣。基於新的觀察,在最初的描述中,鴨吻魚的一些感覺管與其他已知的盔甲魚的感覺管的同源性也值得懷疑。因此,任何有助於了解鴨吻魚形態的信息都將幫助我們澄清這些問題。論文描述了一個新的屬,來自雲南曲靖的下泥盆紀徐家沖組,是關於鴨吻魚科演化的新線索。根據最新的系統發育結果,曲師魚與鴨吻魚科的其他所有種屬形成姐妹群,曲師魚代表目前已知的鴨吻魚科最原始的成員。鴨吻魚科因其模式屬鴨吻魚屬具有形似鴨嘴的吻突而得名,在所有盔甲魚類中,鴨吻魚科對於了解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盔甲魚類的生態多樣性具有特別的意義。
橄欖紋曲師魚
曲師魚剛出土的樣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