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木皮,中藥名。為樺木科植物白樺BetulaplatyphyllaSuk.的樹皮。具有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之功效。用於咽痛喉痹,咳嗽氣喘,黃疸,腹瀉,痢疾,淋證,小便不利,乳癰,瘡毒,痒疹
基本介紹
- 別名:樺皮、白樺皮、樺樹皮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山毛櫸目
- 科:樺木科
- 屬:樺木屬
- 種:白樺
- 中文學名:樺木皮
- 採集時間:春、夏、秋季
- 貯藏: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現代臨床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
主治
用於咽痛喉痹,咳嗽氣喘,黃疸,腹瀉,痢疾,淋證,小便不利,乳癰,瘡毒,痒疹。
相關配伍
1、治慢性支氣管炎:樺樹皮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連服2個療程。個別患者有口乾、噁心等副反應。(《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急性腸炎:樺木皮9-12g,水煎服。也可將樺樹皮燒炭,研粉,每服1-1.5g,每日2-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或煅炭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禁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春、夏、秋季均可剝取樹皮,以春、秋季采者為佳,切碎、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大張者先縱切成條),乾燥。
形態特徵
白樺,又名:粉樺、樺皮樹。喬木,高達25m。樹皮白色,剝裂;枝條暗灰色或暗褐色,無毛;小枝暗灰色,嫩枝紅褐色,光滑無毛。葉柄細瘦,長1-2.5cm;葉片卵狀三角形、三角形、菱狀三角形或卵狀菱形,長3-9cm,寬2-7.5cm,先端漸尖,有時呈短尾尖,基部截形至楔形,有時微心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重齒,上面疏生毛和腺點,下面無毛,密生腺點,側脈5-7對。果序單生,圓柱形或長圓柱形,下垂,長2-5cm;序梗細,長1-2.5cm,密生短柔毛,有時有腺點;果苞長5-7mm,外面密生短柔毛,中裂片三角卵形,頂端漸尖或鈍,側裂片卵形或近圓形。小堅果狹長圓形或卵形,長1.5-3mm,寬1-1.5mm,膜質翅較果長1/3,與果近等寬。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4100m的山地林中,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常見樹種,常成群落生長。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江蘇有栽培。
藥材鑑別
一、藥材性狀
呈大張的反捲筒狀,捲筒的外表面(即皮的內表面)淡黃棕色,有深色橫條紋。捲筒的內表面(即皮的外表面)灰白色而微帶紅色,上有疙瘩樣的枝痕,黑棕色。質柔韌,折斷面略平坦,可成層的片狀剝落。氣微弱而香;味苦。
二、飲片性狀
本品為絲狀,外表面灰白色微紅,上有黑棕色疙瘩樣的枝痕;內表面淡黃棕色,有深色橫條紋。質柔韌,折斷面略平坦,可成層的片狀剝離。氣微香,味苦。
藥理作用
1、祛痰、止咳與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
3、毒性。
現代臨床套用
1、治療多種炎症。
2、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相關論述
論樺木皮散風、利濕、清熱解毒之功。(1)繆希雍:“五疸皆濕熱蘊於陽明所致,(樺樹皮)苦平能除濕熱,故主諸疸也。藏器以之治傷寒時行熱毒瘡,宗奭以之治肺風毒,皆取其苦涼能散風邪、熱毒之義耳。”(《本草經疏》)(2)倪朱謨:“樺木皮,散風熱,解癰毒,消五疸,清時行豌豆瘡之藥也。寇氏雲,苦寒善降,能散鬱熱風毒;輕浮柔軟,能消乳毒癰瘍。但寒淡清脆之物,如脾胃冷弱,易於作泄者,勿多服久服。”(《本草匯言》)
附註
本屬植物垂枝樺Betulapendula Roth.其皮亦作樺木皮入藥。分布於新疆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