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比喻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是《漢語大詞典》的釋文。著名詞典學家、訓詁大家王光漢先生在《詞典問題研究-關於典故詞溯源問題的若干思考》中的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
- 外文名:ㄕㄨˋ ㄐㄧㄥ ㄐㄧˊ ㄉㄜ ㄘㄧˋ ,ㄕㄨˋ ㄊㄠˊ ㄌㄧˇ ˙ㄉㄜ ㄧㄣ
- 類型:成語
- 出處:《漢語大詞典》
- 比喻: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用意,
用意
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比喻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蒯公 大喜,想道:‘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若不曾中得這個老門生,今日身家也難保。”
按:這是《漢語大詞典》的釋文。著名詞典學家、訓詁大家王光漢先生在《詞典問題研究-關於典故詞溯源問題的若干思考》中指出:釋義“比喻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顯然是因為不知典源而就詞目字面所作的想像之釋。《韓詩外傳》卷七載,子質曾樹德於多人均無好報,因言再“不復樹德於人”,簡主謂子質所言有過,且謂“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苑·復恩》等亦有相類記載。所謂“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顯然是用此典,其義是培養或舉薦人物如果是壞的即有壞收穫,好的即有好收穫。《警世通言》例講蒯公主考,想取後生,然三次均取了鮮于同這樣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後蒯公及家中有難,均賴鮮于同周旋化解。蒯公由此而想及此語,心想“若不曾中得這個老門生,今日身家也難保”。書例根本不存在善惡有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