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訓練法是指以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各個構成因素的模式特徵為目標,以不同訓練階段競技能力發展水平為依據,建立相應的訓練模式並利用該模式宋確定運動訓練的不同特徵、運動訓練各組成部分的合理安排方式,同時對照模式進行定量化,精確化實施的運動訓練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模式訓練法�
- 外文名:Model Training Method
- 特點:信息化、定量化等
操作程式,套用,作用特點,
操作程式
模式訓練方法操作程式為:
①解析影響運動競技水平的各種因素;
②獲取各影響因素的指標參數;
③建立影響運動員競技水平的因素結構模型;
④以因素結構模型的評價標準數值為評定標準,對運動員競技水平變化的結構狀態進行階段性檢查評定;
⑤將檢查評定的結果反饋於運動訓練過程的各個環節,以找出產生偏離狀態的原因;
⑥對運動訓練過程相應環節的組織實施發出調節指令;
⑦改進訓練工作,使訓練的階段結果不斷逼近模式目標。
套用
套用模式訓練法的工作流程包括建立模型、診斷比較、確定方向、組織實施等幾個環節。構建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首先要建立一個能夠反映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特點的完整的指標體系。在這個指標體系中,有些指標是能夠定量測試的,要通過收集一定數量運動員的具體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得出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標準數值;而對於指標體系中無法定量測試的指標則可以作出定性的描述。許多項目的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都是由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組合構成的。
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具有普適的代表性,但並不是完全適用於每一個運動員。運動員應該參照普適性的結構模型,圍繞自己科學確定的訓練目標,制定出個人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用以指導訓練。對於已經站在競技前沿的高水平選手,向新的高峰攀登時,更需要創造性地設計和制定完成新發展目標所需要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式。1968年,蘇聯教練員彼得羅夫斯基為19歲的短跑運動員鮑爾佐夫設計了用10秒鐘跑100米的技術模型、分段用時模型和運動素質模型,並按此模式的要求提高鮑爾佐夫的各種競技能力。1968年鮑爾佐夫100米跑達10.2秒,200米跑達20.8秒。教練將鮑爾佐夫當時的現實狀態與目標狀態進行了比較,並據此調整了訓練計畫。這些措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鮑爾佐夫在1970年歐洲田徑錦標賽100米比賽中成功地跑出了10秒的成績,在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上,奪得了100米和200米跑的冠軍。彼得羅夫斯基的這一訓練實踐也由此成為運用模式訓練法獲得成功的著名案例,有力地推動了模式訓練法的廣泛套用。
作用特點
採用模式訓練法的主要的目的是對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加以嚴格的定量控制,並不斷對出現的偏差進行修正,因此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3.1有利於教練員對照世界一流優秀運動員的身體、技戰術以及心理和智力等發展指標,科學地確定已具有成為優秀運動員天賦和條件的運動員在特定訓練階段具體的發展目標,從而使整個運動訓練過程前後有機連線。
3.2運動員某個特定階段的發展目標是整個運動訓練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是運動員在運動訓練全過程中的一次定量反映。所以,模式訓練法有利於教練員和運動員,全面認識某一階段和全過程、階段目標和整體目標等的關係,始終把運動訓練的各個階段置於訓練全過程的系統之下。
3.3各階段評定指標,實際上是反應運動員現實狀態和模式之間的差異。教練員和運動員對階段評定指標進行科學分析之後,可以判斷出某一特定階段的實際訓練與理想要求的距離。但是,判斷時要注意避免“欲速則不達”,或“過於求穩和小心謹慎”的兩個極端。對運動員要求過高、過快時,可以適當降低要求;過於小心謹慎時,則可根據現實發展情況,修正原有保守的訓練計畫。總之,出現偏差應及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