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介(樟腦草)

荊介

樟腦草一般指本詞條

荊介為唇形科、荊芥屬植物,全株均有清爽芳香,利用部位為葉及莖,主要療效為健胃。 荊介乾燥的葉可沖泡花草茶飲用或沐浴使用,亦可添加於肉類料理中 ,植株並可製造乾燥花束,除此之外,亦可做為園藝栽培觀賞,盆栽、地栽均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荊介
  • 拉丁學名:Nepeta cataria
  • 別稱:薄荷、香薷、巴毛、樟腦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Labiatae)
  • 亞科野芝麻亞科
  • 荊芥族
  • :荊介屬
  • 分布區域:新疆,甘肅,陝西,河南,山西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荊介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側脈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細弱。花序為聚傘狀,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鬆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鑽形,細小。花萼花時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長1.5-2毫米,後齒較長,花後花萼增大戍瓮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花絲扁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棱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多年生草本。葉片對生,植株多分枝且全株披有細毛,花序為傘形花序,全株具有香味;荊介植株經一段時間的生長後略呈匍匐性,因此一般植株高度約在50cm以下。

生長環境

荊介在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環境生長極為快速,植株容易種植 。
繁殖方式:一般採用播種法及扦插法,播種法將種子撒播於一般播種介質上,通常萌芽率極高,待小苗生長4-6片葉子時,先移植於穴盤中, 最後再定植於5吋盆或定植於庭園苗圃中;扦插法對大多數香草植物而言是最快速的繁殖方法,由於是無性繁殖,因此繁殖出來的幼苗其特性和母株完全相同,一般利用剪定鋏或剪刀採取植株頂芽部份約5-7cm的枝條,除去底部的葉子,扦插於培養土中,給予充足的水份 ,放置於陰濕的地方培育,避免陽光直曬,約7-10天即可髮根。

分布範圍

產新疆,甘肅,陝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多生於宅旁或灌叢中,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米。自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為野生。

主要價值

主治病證
據國外報導本種含芳香油達3%,油用於化妝品香料,其中有1變型f. citriodora Dum具有濃郁的檸檬香氣,常作芳香油及蜜源植物栽培。歐洲各地民間用於防治胃病、貧血以及其他多種的疾病。荊芥的根尚含有強烈刺激神經系統的成分。在我國有時栽培供藥用,但非常用荊芥的正品,全草用於防治感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