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衢州市衢江新城區,離衢城東郊8公里許,在烏溪江、衢江匯流的口子上,由上、中、下三大埠頭組成,因沿邊生長樟樹,水位較他處為深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樟潭古渡
- 地理位置:衢江區樟潭街道,烏溪江、衢江匯流的口子上
歷史故事,歷史變遷,文化傳承,旅遊與文化體驗,文學作品的影響,主要景點,
歷史故事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在衢州與元軍相遇,因孤軍無援,被打得大敗,落荒而逃,只剩單槍匹馬,人困馬乏,情況十分危急。
朱元璋跑啊跑,跑得心兒直撲騰、馬兒直噴氣,而元軍卻在後面緊追不捨,馬蹄聲聲,軍旗獵獵,捲起漫天塵土,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朱元璋心裡很著急,邊跑邊察看地形,突然看見路邊有一棵高大茂密的樟樹,離樹身一人多高的地方有個洞,他急中生智,立即跳下馬匹,拍一拍馬屁股,拿起劍,迅速鑽進樹洞,聽任坐騎向遠方奔去。
元軍的大隊兵馬紛至沓來,一個士兵追到樹底下,偶然一抬頭,發現樹洞裡似有衣角模樣,連忙勒馬停住,高聲喊道:“洞裡有人!洞裡有人!”
元軍士兵一起圍了上來,爭論著樹洞裡到底有沒有人馬藏匿。有的說不可能,洞口這么小這么高,怎么可
能爬得進去?有的說,樹洞裡怎么會有衣角?定是朱元璋躲在裡面。
士兵們七嘴八舌地亂猜疑著,但誰也不敢上去看看。一個軍官聞訊趕來,聽了報告,便命令士兵們搭人牆,不管有沒有人都爬上去看看。
朱元璋在樹洞內聽得清清楚楚,心想:“今日我命休矣!難道這樹洞竟是我堂堂大將軍的葬身之地?!”他悲憤無比,但也無計可施,只好屏住呼吸,全神貫注,緊緊握著手中的劍,準備孤注一擲,只要元軍敢上來,見一個刺一個。議論了很久,一個土兵手忙腳亂地開始爬樹,剛探身入洞,突然,一聲尖叫,身子直直地向後倒退,跌下樹來,下面的人牆也一下子散了。原來他無意中碰撞了洞裡的馬蜂窩,被觸怒的馬蜂蜇刺得他痛入心脾。緊接著,只見洞口黑壓壓的一片,空中響起“嗡嗡嗡”的聲音,幾百隻馬蜂蜂擁而出,紛紛撲向洞外簇擁著的元軍士兵。
馬蜂傾巢而出了!
馬蜂們見人就蜇,不一會兒,只聽得元軍士兵一個個鬼哭狼嚎,哭爹喊娘。一個軍官被刺得心頭火起,惡狠狠地踢了那個報告的士兵一腳,咬牙切齒地罵道:“一個小小樹洞,能藏進一人一馬嗎?真是蠢貨!”說著,軍官下令所有土兵不得停頓,加快腳步往前追趕,片刻間,大批元軍士兵快馬加鞭向遠方奔去,樹下一下子恢復了安靜。
馬蜂們嗡嗡地叫著,在天空盤旋了一圈又一圈,仿佛在嘲笑那些士兵的愚蠢,也仿佛在守護洞裡的朱元璋。元軍遠去了,馬兒濺起的灰塵輕悠悠落在了地上,馬蜂們才有條不紊地飛回了樹洞。朱元璋放鬆了緊緊握著的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感激地望著馬蜂和那棵張開了巨大樹冠的樟樹。從樹洞裡出來後,他細細觀察了周圍環境,牢牢記在心上,打算日後有出頭之日再來感謝。日後,朱元璋果然登上了皇位,他沒有忘記此事,為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封這棵樹為“樟樹王”。因“樟樹王”長在一條又寬又深的潭邊,潭邊還有很多古老的大樟樹,後人就把潭邊的村落叫作樟樹潭村。
歷史變遷
樟潭(原名樟樹潭)歷史悠久,至2024年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遠近聞名的衢東重鎮。在民國《衢縣誌》中被列為第一商市,稱“樟潭市”,過去,這裡因水而興,是衢江邊最富盛名的木材集散地,沿江有1.5公里停靠船舶、木排的碼頭設施。
曾經三次設立縣(區)政府機關。
第一次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據民國《衢縣誌》記載:樟樹潭縣丞楊翔建署為堂三楹,左右有廊,後有內宅,前為大廳,為屏牆,鹹豐兵變後仍移駐城。
第二次設立縣政府機關是在解放初期,那是1949年7月7日正值學校放假,衢縣委、縣政府機關由城區搬遷至樟樹潭的上埠頭原樟潭國小校園內。
第三次是2002年5月,衢江區委、區政府機關搬遷到樟潭鎮直至2005年8月區政府大樓建成並投入辦公至2024年。
樟樹潭向來因水得利,在公路、鐵路交通運輸尚未盛行的年代,沿江三里碼頭林立,交易頻繁,市場興旺,早在1920年已成為衢縣第一個建制鎮。1932年已集聚100多家門類齊全的商鋪,其中木行達30餘家,年營業額達銀洋55萬元,並成立了木業工會,協調商務,本鎮有發電廠、國華火柴廠、鋸板廠、犁鍋廠等一批企業,從業工人達1300多人。浙西地區第一條民辦鄉際公路大洲至樟樹潭公路於1932年6月開通。
樟潭從上埠頭到下埠頭商店林立,酒館、飯店、攤販、鱗次櫛比,還有南貨、布匹、百貨、棉花等。民國二十年左右,還有花茶店,多時達10餘家,供達官商賈吃喝嫖賭。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商人鄭懷蘭,看好樟樹潭水古埠的繁華,創辦了“衢縣滄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商築商營衢縣滄州(大洲)至樟樹潭14.5公里,專營期為20年的客貨運輸,投資4萬元(銀元),這是衢縣、衢州地區縣鄉道路之始,也是浙江省首批縣鄉道路之一。
木商的經營,經樟樹潭古埠地盤擴大。木商分上源木商和杭紹木商。上源木商稱山客,杭嘉湖紹木商稱水客。龍泉、遂昌山客,僱工在山上砍伐木料後,從烏溪江放運至樟樹潭塢場,(塢場即平靜水面),以待出售。漲水時木排不易沖走,汛期還要把木排紮成老虎口避免衝散木排(即把木排的頭部扎高,如遇他排衝來就能吞下使之從排底漂流而去)。樟樹潭沿江樟樹林立,這些樟樹都歸木行租用,用來吊往木排,大水期還加火把吊牢,防水沖失,否則,木行負責賠償。
所有的木行中,以王慎昌木行塢場地盤最大,也是最好。王慎昌行經營資金較多,雇用固定伐工有六十餘人。1942年5月,樟潭古埠被日軍侵入。5月的一天,樟潭古埠沿岸一位漁民,借為日軍擺渡之機,掀翻渡船,將十六名日軍全部淹死。這是樟潭古埠人民英雄抗日的戰鬥故事,但也有被日軍慘遭殺害的事實存在。
抗日戰爭勝利後,木頭交易又盛極一時,多達三十餘家,為木排上下塘,改裝重扎,吊排、看守、放運等勞力活,則靠當地農民提供,靠此生活者不下數千人之多。但舊時的放排農工,勞動艱苦,收入低微,生活困難,遇到疾病,無錢醫治,靠硬挺或草藥治療。當時,還流傳一首民謠:“血汗放排扛在身,起早摸黑累死人。野菜糠糧豬狗食,麻袋補丁破衣襟。牛筋馬力腳腳擠,日曬雨淋心呻吟。夜宿木排真危險,孤苦零丁艱保身。死了一把稻草繩,實為工人苦難文。”講述放排工人的艱辛生活。
解放後的變遷
1949年5月6日,衢州解放。樟潭古埠面貌隨之煥然一新。1950年3月,成立樟潭木排工會。1952年8月,樟潭木排工會尚有196名工人,併入衢縣運公司樟潭搬運站。由於黃壇口水電站興建,後又建設小湖南大壩,木頭只能運到黃壇口上游。加之鐵路、公路發展,衢縣至黃壇口公路通車,所有木頭均由汽車裝運至鐵路衢縣站,發往外地。自此,樟潭古埠已成歷史陳跡。
1953年2月12日,樟潭搬運站撤銷,全部工人調往黃壇口搬運站。由於衢州貯木場要在安仁設立倉庫,1953年5月7日,衢縣搬運公司安仁搬運站成立。工人們生活得到改善。在1952年、1953年促成了結婚高峰期。據衢縣搬運工會統計,這兩年中,有52對夫婦參加聯合法婚,工會主席證婚、舉行儀式、遊行、腰鼓、軍鼓隊,家屬伴送,放鞭炮,熱鬧異常。
2007年6月22日,衢江航道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部列入《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定為四級航道,全長80公里,衢州境內57公里,金華境內23公里,採用6級開發方案,即分為姚家、游埠、小溪灘、紅船豆、安仁鋪、塔底6個梯級,項目分衢州段和金華段。其中安仁鋪、塔底舊時屬樟潭古埠木排塢場範圍。當前,衢江航道綜合開發正緊張施工建設中,項目完成後,衢江航道全長80公里,既可灌溉農田水利、小型電站發電,又可通航京、杭、杭甬運河到上海、江蘇、山東等地接軌長三角。真是“衢水清清船舶航,來來往往運輸忙。增發電,旅遊香,江南處處好風光!”
文化傳承
旅遊與文化體驗
樟潭古渡的歷史文化價值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2022年5月18日,“衢州有禮號”遊輪的靠泊標誌著“杭衢錢塘江詩路之旅”的啟動,這一遊輪項目的實施豐富了錢塘江美麗航道的內涵,實現了衢州人民的水上交通夢想。
文學作品的影響
樟潭古渡的故事被衢州作家徐曉琴寫進了她的書《樟樹潭》,這本書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樟潭的歷史和文化
主要景點
原有,七里長街:老街全長3.4公里。在這條七里長街,曾雲集了三十六家木行,近二十家山貨行,飯店、旅店、茶店更比比皆是。
下埠頭古建築群。
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天后宮是下埠頭最堪驕傲的明珠。這座硬山頂,白灰磚牆建築,有著水磨石門面,精美的磚雕,內有典雅雕花木戲台,可惜都在文革期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雖不見往日清顏,但依然雋永著美——星輝斑斕的檐頭、光潔細潤的台階、青苔歷歷的宮牆,還有那滄桑中透出的風雨無法剝蝕的端莊與巍峨。據民國《衢縣誌》卷四記載:天后宮......在城東十五里樟樹潭,嘉慶八年(1803)建,系均汀幫傅姓主之。2011年被分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坐南朝北,面對衢江,占地面積633平方米。分布面積963平方米。大門外牆為牌坊式磚雕門樓,正上方的牆上露出“天后”兩個楷書磚雕,後文革期間有人為保護後宮,故用石灰覆蓋。
烏溪流霞
“烏溪流霞”位於江濱西路,鑫業晶典西側。此處建有遊船碼頭管理用房、觀景平台、架空棧道、生態江灘、雨水花園等景觀節點。充分利用現有天然江灘,打造了蘆花搖曳的生態濕地景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理念。有小路蜿蜒於水生叢林,造型現代簡約的遊船碼頭管理設施臥居於旁,集休憩、賞景等功能於一體。
古埠映月
“古埠映月”位於樟潭路路口斜對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古埠映月景觀節點以樟潭古渡、江氏節孝牌坊、天后宮等歷史古蹟為核心,是第一商市——“樟潭市”的歷史遺存。過去,這裡因水而興,是衢江邊最富盛名的木材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美稱。沿江有1.5公里停靠船舶、木排的碼頭設施,每天在樟潭過夜的船就有百多隻,木排蓋住了江面,人們可以踏著木排,悠然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