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宅橋村

樟宅橋位於上饒縣煌固鎮北部,上樂公路穿境而過,2480餘人。該村環境清幽,古樟林立。馬鞍山出土的西周古墓,始建於明朝的樟宅石欄橋凸顯了其厚重的人文底蘊。座落在上樂公路東側的塘尾古塘始建於唐朝末年,該塘擁有水田面40餘畝,塘水常年清澈,永不乾涸,四周垂柳綠樹,景色別致。依山傍水而立的孫家、裡屋、花旦、後背山四個自然村(209戶,698人),得風氣之先,作為先期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通過環境整治活動的開展,短期內使村容更趨和諧,村風民風更趨文明,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好路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樟宅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2480餘人
  • 所屬地區:上饒縣煌固鎮北部
  • 始建於:明朝
村莊特色
全國小康村、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村、江西省首屆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乾淨整潔的水泥街道、和諧相處的鄰里關係、漂亮整齊的村民新居,這是記者近日在煌固鎮樟宅橋村看到的場景。
【民眾體驗變化】
寬闊平坦的街道,整潔寧靜的村莊,說起近年來村莊發生的變化,正在健身場鍛鍊的老人們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在樟宅橋村棋牌室、門球場,能滿足老中青婦幼各年齡段村民業餘文化生活需要的設施一應俱全;健身隊、鑼鼓班,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參與其中;牆繪、圖書室、黑板報、廣播,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素質。在這裡,村口漂亮的小公園讓茶餘飯後的村民休閒有了好去處。
在該村寬敞明亮的農家書屋內,養魚戶余運富向記者提起當時的情景禁不住眼角濕潤。他說:“以前,我承包了一口魚塘,以為養魚有水就行了,用不著什麼技術,結果魚苗長到二兩重時突然開始爛鰓,由於沒有防治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僅僅兩天的功夫,3萬尾魚全死了。”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樟宅橋村農家書屋正式落成,其中養殖類圖書大受歡迎,余運富成為書屋的常客,通過讀書掌握了養魚技術。如今,農家書屋成了該村農民的學習陣地,很多農民一有時間就往村裡的農家書屋鑽,學習農業及養殖技術。大家稱之為補充知識、開拓視野的“加油站”。
【幹部推動變化】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樟宅橋村以建設村民中心為平台,開展時事政策教育、文體娛樂、各種培訓等活動,培育新型農民是一個文化育民的新農村典型。
近年來,樟宅橋村結合村莊實際,多方籌措資金,從整治村莊衛生條件入手,逐步硬化村莊道路,建設垃圾處理場、健身場、娛樂室、圖書室等基礎便民設施,基本形成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社區服務中心。鑼鼓隊逢年過節為村民演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多了,陳規陋習自然少了。同時,該村充分利用村莊道路兩旁粉刷後的牆體,在牆體上新增具有繪畫裝飾、鄉土氣息等民族文化元素的裝飾,以此來倡導村民講文明、講衛生、守法紀、尊老愛幼的新風尚。通過完善民眾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建設活動場所、組織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籌措施,努力建設幹群關係好、社會風氣好、小康業績好、文化活動好、生態環境好“五好型”新農村。
走在村內道路上,隨處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重婦女、鄰里和睦等社會公德行為規範條目,使村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處都能感受到內部環境的薰陶,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以好的鄉風民俗和社會公德約束每個人的行為。
【數字描繪變化】
依山傍水的樟宅橋村,得風氣之先,作為先期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通過環境整治活動的開展,村容更趨和諧,村風民風更趨文明,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好路子。近年來投入100多萬元澆築水泥路7公里,改水改廁500餘戶,100多戶村民用上自來水,農家書屋藏書5000餘冊。由此,該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2006年獲得了“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稱號,2007年獲得了“全國綠色生態小康村”、“全省最優美村莊”、“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村”稱號,2008年獲得“全國綠色小康村”、“全省最佳人居環境模範獎”、“全市文明(和諧)村鎮”、“全縣基層黨建紅旗單位”等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