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樓東村
- 地理位置: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中陽樓街道
- 面積:23.4平方公里
- 人口:1645
主要概況,評價,地理範圍,資源狀況,歷史與文化,村企業,村教育業,地圖信息,
主要概況
孝義市樓東村中陽樓街道辦事處下轄行政村之一。現有農戶505戶人口1645人,農村勞動力560人,其中男勞力340人,女勞力220人。全村耕地面積754畝,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萬元。
評價
自然地理概況與區位評價
地理範圍
樓東村位於孝義古城中陽樓東側,東鄰 介公路,南靠介西鐵路,北連冀孝公路,西接永安路。地理坐標北緯37°07′和東徑111°48′,面積1.56平方公里,約占中陽樓街道辦事處 全轄總面積23.4平方公里的6.7%,境域為汾河洪積平原二級階地,海拔730—750米,地勢平坦,西部略高於東部。距孝義新城區1.8公里,距呂梁市駐地離石區100公里,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23公里,距離首都北京693公里。
資源狀況
樓東村地處古城中陽樓舊城區,地下資源貧乏,但具有相鄰城區的特點,處於孝義城郊範圍,藉助和依託城市,而服務於城市具有絕對優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樓東村抓住最佳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了拓寬城市服務渠道,為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極好機遇,由於公路、鐵路交通發達,為發展貿易貨物集散、餐飲、運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樓東村沒有任何礦產資源,就連土地資源也十分緊張,現在耕地面積有754畝,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承包鄰村土地耕作,以滿足村民的生產、生活所需。
歷史與文化
樓東村行政建置從元代始才有記載,截至2003年,共經歷了四種制度,即元、明、清時期的里甲制,民國時期的區村制,新中國建立後的鄉(鎮)村制,其中1956—1984年的社隊制。
里甲制
元至元三年(1337年),“廢隰州溫泉以其半入孝義”始,全縣實行里甲制。時城廂劃為3個裡,即統一里、統二里、統三里。今樓東村包括汾佃、介佃暫住戶共有47戶,劃歸統二里轄。
社隊制
1956年冬農業合作化時,樓東與樓西兩村合併組成“鎮洪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樓東有298戶,1143人,2675畝耕地入社,內設3個生產隊。
1958年9月13日,建立城關人民公社,下設44個管理區,城內管理區設在樓東。同年10月,孝義、介休、靈石3個縣合併為介休縣,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孝義鎮人民公社”,城內大管區設在樓東,樓東村內仍為3個生產隊。
1961年4月,恢復孝義縣建置後,孝義鎮人民公社復稱城關人民公社,樓東村隸屬關係未變。
鄉(鎮)村制
1984年7月,全縣政社分設,城關人民公社先改名為鎮,後改名為鄉,今改名為中陽樓街道辦事處,樓東生產大隊更名為村民委員會,至今。
里甲制
元至元三年(1337年),“廢隰州溫泉以其半入孝義”始,全縣實行里甲制。時城廂劃為3個裡,即統一里、統二里、統三里。今樓東村包括汾佃、介佃暫住戶共有47戶,劃歸統二里轄。
社隊制
1956年冬農業合作化時,樓東與樓西兩村合併組成“鎮洪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樓東有298戶,1143人,2675畝耕地入社,內設3個生產隊。
1958年9月13日,建立城關人民公社,下設44個管理區,城內管理區設在樓東。同年10月,孝義、介休、靈石3個縣合併為介休縣,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孝義鎮人民公社”,城內大管區設在樓東,樓東村內仍為3個生產隊。
1961年4月,恢復孝義縣建置後,孝義鎮人民公社復稱城關人民公社,樓東村隸屬關係未變。
鄉(鎮)村制
1984年7月,全縣政社分設,城關人民公社先改名為鎮,後改名為鄉,今改名為中陽樓街道辦事處,樓東生產大隊更名為村民委員會,至今。
樓東工貿集團公司是一工業為主導,農、商、 貿、 建築 、餐飲 娛樂、 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村辦企業。
做到連續20年免費供應村民油、糧 、肉 、水果 、蔬菜實現了幼兒圓、 國小國中、上學全免,大中專有助學金,60歲以上老人生活有補助,2005年人均純收入7000元。
投資6000萬元興建的19棟居民小區滿足400戶村民居住,環境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