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埝村

樊埝村

樊埝村位於山東省郯城縣港上鎮北端,北、西依於風光秀麗的沂河,東臨花馬公路,現有1587戶,12588人,全村總面積3560畝,耕地面積1584畝,著名景點有樊埝國小千年銀杏樹,沂河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樊埝村
  • 外文名稱:Fannian
  • 別名:後埝村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1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郯城縣港上鎮北端
  • 面積:3560畝
  • 人口:12588
  • 方言:郯城話
  • 著名景點:樊埝國小千年銀杏樹、沂河、樊氏祖墳
概況,樊埝村的鄰村,村內企業,主要農作物,鄉村特色小吃,黑鹹菜,鹽豆子,醃韭菜花,民間工藝,

概況

村民姓氏以樊姓為主,另有鄭、楊、葛姓,多數村民以傳統木旋加工業為主,現有加工工具機600餘台,從業人員達到2000餘台,是全國聞名的木旋加工專業村和生產基地,產品分為八大系列,200餘個品種,銷往全國各地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村建於明成化年間,因樊姓於此沂河堰旁建村,故明樊堰,後演變為樊埝。
該村是縣級文明村,縣級經濟強村,村內有四縱四橫共八條主要街道。2002年4月,對村主要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

樊埝村的鄰村

北面:高大村(勝利鎮
南面:劉橋村、前埝村、王橋村、付橋村
東面:顏湖村、停廟村
西面:王灘頭(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爐上村(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

村內企業

化工廠、農具廠、塑膠加工廠、玩具廠等。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高粱、玉米、花生、水稻等糧食作物及馬鈴薯、紅薯、山牛蒡、白菜、花菜等各色菜蔬。

鄉村特色小吃

1.烤牌吊爐烤牌,因製作時用吊爐烘烤,故而得名。它兩面焦黃,正面撒滿芝麻,香味四溢,酥脆可口,配其油鹽、花椒、蔥花等佐料,香脆可口,令人不需吃任何菜餚,亦能飽腹,且食而不厭。

黑鹹菜

秋末冬初,買辣疙瘩、碩頭菜、雪裡紅、蘿蔔纓或者蘿蔔,地瓜和洋姜等入缸內醃製,菜鹽比為10;1,加足水,漫過菜既可。過完陰曆正月即可撈出晾曬至乾。俗稱掛鹵。這時將缸內菜汁濾出去渣,入鍋內煮開殺菌盛出。大鍋內底部反扣一大瓷盤,後放花生米或黃豆適量,再把乾鹹菜擺放其上,後把菜汁倒入,如不夠,可加涼開水。大火煮開小火煳,經一晝夜煳制,就煳出又黑又香的黑鹹菜來了。將其裝入洗盡晾乾的罐盆內,倒入熟油封頂,用蓋子或塑膠布紮緊封存。食用時,勿用手拿,不可沾生水,以防發霉長毛,可用乾淨筷子夾出。就可以盡情享用美食。

鹽豆子

鹽豆,俗稱“老鹽豆”有叫“臭鹽豆”,在超市有售並美其名曰梅花豆。是魯南地區每家每戶,在冬閒時,用自家地里收穫的黃豆,醃製出辣嫩可口的小菜。"聞著臭,吃著香,一頓不吃饞的慌。"這是當地人們對鹽豆的讚譽。4.煎餅郯城煎餅的做法不同於沂蒙山里,所以口味獨特,北邊山里烙煎餅用板或是用麵團在熬子上滾,烙出的煎餅乾脆,郯城本地的煎餅是用竹劍烙的,就是象劍一樣的竹片在熬子上攤,烙出的煎餅軟、韌好咬香甜。

醃韭菜花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裡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開未開時採摘,磨碎後醃製成醬食用,農家多稱之為“韭菜花”,在臨沂這個北方城市尤為流行,秋季一到,市場上到處是賣韭菜花的。醃韭菜花微辣中韭香四溢。是秋季的必備小菜。
韭花的製作方法大都是磨碎成醬狀,磨製過程中加辣椒似乎也是古法,元人耶律楚材《鹿尾》詩道;“韭菜酷辣同蔥薤,芥屑差辛類桂姜。”不加辣椒似乎不會“酷辣。”

民間工藝

郯城縣樊埝村,是山東木製玩具的發源地。樊埝木製玩具是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美術品,以其豐富的題材、精巧的設計、誇張的造型、艷麗的色彩而久負盛名,享譽海外。被譽為“木製玩具之鄉”。
樊埝木製玩具歷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當時樊氏祖先樊木從呂城逃荒至郯城,於城西30里的沂河東岸落戶。因迫於生計,便拜鄰村木匠徐某為師學藝。他很快精通了各種技藝,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他發明了簡易旋車。起初旋制一些刀把之類的日用生活品,後來{TodayHot}受民間小泥人、竹車等玩具的啟發,開始旋制嘩啦棒槌一類的構造簡單的木製玩具。那時樊木生有二子,長子樊坤又生九子。樊氏便有九房分支在這裡繁衍、發展。子子孫孫在其前輩的言傳身教又經過不斷研製創新,木製玩具的品種不斷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樊木當年落戶的地方逐漸發展成為大村莊,因樊姓居多,且又緊靠沂河東埝,故名“樊埝村”。如今樊埝村6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
木製玩具的取材,一般選用木質鬆軟、柔韌、色白的楊柳木為原料。
近年來,樊埝木製玩具的製作使用了電動旋車。樊埝村30多名能工巧匠成立了“郯城縣樊埝木製玩具設計創製中心”,共同切磋技藝,花樣不斷翻新。在廣大農村,春節前後的集市上,都有一個展銷各種木製玩具的專市,產品不僅暢銷北京、南京、廣州、西安、青海等地,還遠銷美國、日本、香港、東南亞和西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郯城木镟工藝源於明朝成化年間,主產地位於譽滿全國的木製玩具之鄉——港上鎮樊埝村,創始人為樊氏祖先樊木。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木镟工藝品以玩具為主,採用楊、柳、梧桐等軟質木材原料,以象徵吉祥如意為主題的手工繪圖,如棒棒人、老和尚、推花車、大龍刀、梅花槍、花籃、寶劍、壓水槍等。日常用品有:衣架、菸嘴、門帘、窗簾、筆筒、首飾盒、花瓶、畫軸等。各種木镟工藝品精巧別致,圖案新穎,形象逼真,色彩艷麗,生動傳奇,鄉土氣息濃郁。在圖案的設計上,集天地大自然之美,兼人間美好嚮往之勝。如“天女散花”、“八仙過海”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的追求和願望。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呈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發。既有兒童喜愛的花紋,又有成人視為吉祥如意的龍鳳圖案。其中的燕車,上乘一木人,兒童推動木車,木人受轉動車輪的牽引,而能手敲鑼,腳打鼓,富有生活情趣,頗能啟迪兒童心智。再如各種高低棒棒人造型簡練,身著花衣,面部為木質本色,用墨線開臉,頭可搖動,各具神態。胡椒碾子更是工藝精巧、設計科學,體現了民間藝人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華。這些民族風物濃厚、技術精湛,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深受用戶和一些名人專家的讚賞,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故居,存放了高低棒棒人。中央工藝美術展覽館存放有多種樣品。產品銷往美、日、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唐僧師徒唐僧師徒
燕車燕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