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雜技畫像石,東漢,縱48、橫170、厚30厘米,嘉祥縣隋家莊關廟出土,陰面線刻。畫面共分兩層:一層畫面中心有一人耍刀與球一人耍凳技;右方數人觀看。二層為車馬人物出行圖。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舞雜技畫像石
-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樂舞雜技畫像石,東漢,縱48、橫170、厚30厘米,嘉祥縣隋家莊關廟出土,陰面線刻。畫面共分兩層:一層畫面中心有一人耍刀與球一人耍凳技;右方數人觀看。二層為車馬人物出行圖。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
樂舞雜技畫像石,東漢,縱48、橫170、厚30厘米,嘉祥縣隋家莊關廟出土,陰面線刻。畫面共分兩層:一層畫面中心有一人耍刀與球一人耍凳技;右方數人觀看。二層為車馬人物出行圖。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2內容隸書陰刻6豎行共136...
樂舞雜技畫像石:東漢尺寸:縱79、橫168、厚19厘米。年代:東漢尺寸:縱79、橫168、厚19厘米 出土時間.地點:.濟南歷城區全福莊出土 淺浮雕。畫面共分兩層:一層:瑞獸圖。四獸作回首奔走。二層:樂舞雜技圖。中心一建鼓,右側一人跳丸飛劍。飛劍跳丸是一種以雙手拋接數量不等刀、球的雜技技巧,是古代雜技表演時...
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是一件東漢時期的國家一級文物,收藏於陝西省米脂縣博物館。文物特徵 此畫像石為國家一級文物,縱112厘米,橫262厘米,厚8.7厘米。畫面分左、中、右三欄。左右欄均為斗栱楹柱。中欄縱向分五段,第一、二段為躬身迎車騎圖;第三段中格為墓主夫婦,左格為盤鼓舞表演與勾鑲鬥劍雜技,右格為...
沂南百戲畫像石,東漢晚期畫像石。1954年沂南縣界湖鎮北寨村漢墓出土,原墓就地封存。石高48厘米,寬236厘米。此石為墓葬中室東壁上橫額。畫面凸面線刻百戲圖。自左至右可分為三組:第一組刻樂舞雜技。左邊為飛劍跳丸、七盤舞和竿戲;右邊為三排男女樂伎和擊建鼓、敲編磬、撞編鎛者組成的伴奏樂隊。第二組...
如迎來送往、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鐘鳴鼎食、六博對弈、馳逐狩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捕魚田獵、亭台樓閣、門卒侍衛等。它廣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擁有的各種財富資產情況,從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樓等,將這些內容都總匯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完整的莊園經濟圖,也是墓主...
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樂舞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地處中原的河南樂舞,成為漢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方面。舞躍百戲也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內容之一,鼓舞在南陽的出土的畫像石中有多種姿態,一般為二人執桴擊鼓起舞,畫面舒展、奔放。在這些畫像石中既有倡優伎人專業化的演出,也有賓客主人的自娛性表演...
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戰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實生活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畫像石尤以表達儒家道德理想的歷史人物故事題材居多,形成敦厚渾樸、布局密集...
實物為建築畫像石,出土于山東沂南。紋樣系“樂舞百戲圖”之局部。漢代已普遍將樂舞看作配合禮治的工具。不僅帝王統治者有宮廷舞伎,即一般的官僚、地主、富商,也多蓄歌僮舞女,故各地出土的漢畫像中,“樂舞百戲”的畫面很多。該紋飾所表現的是“百戲”中的雜技內容之一。龍的造型顯然呈走獸狀,類虎類馬,有翼...
②從東漢光武帝到順帝時期,是南陽畫像石藝術創作的盛期。此期墓室的規模大,運用石料多,每一座墓中的畫像石也多,位置有共同規律,大量安放在墓門、主室和耳室的門及過樑上。早期畫像內容中的歷史故事逐漸消失,建築也較少見,早期僅零星出現的雜技、樂舞、宴饗等則發展為此期的主要內容。從早期向盛期過渡的...
樂舞百戲圖 樂舞百戲圖,東漢,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它描繪墓主及其家屬,坐著觀看樂隊及雜技演員的情形。古代技巧運動 魏晉隋唐五代時期,有關技巧的身體運動項目,基本上是沿襲著漢代已經較為完備的形式,但在難度上、方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1977年出土於甘肅省酒泉丁家閘5號北涼墓的使樂倒立技巧圖壁畫,就...
受刑者20人,皆著褐衣,跣足,戚面,或蓬首,或光頭,或跪坐,或匐伏,其狀甚慘,當是受髡髮的刑徒。反映了東漢時期的階級關係和刑律制度。畫面下部刻樂舞雜技圖。畫像為平面陰線刻,線條纖細流暢,形象生動逼真。在漢畫像題材中髡刑畫像是首次發現,對研究漢代社會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意義。
滕州出土的漢畫像石豐富而又精美,在全國漢畫像石分布區中居重要地位。早在19世紀初,滕州出土的冶鐵圖、牛耕圖、紡織圖就蜚聲海內外。之後,相繼發現的講經圖、羽化升仙圖、日月天象圖、禮俗圖、宴飲圖、樂舞雜技圖,以及較為少見的紀年畫像石,“永遠十年”、“延光元年”、“元嘉三年”等,構成了滕州漢畫像石的...
【名稱】:西漢彩繪陶樂舞雜技俑 【文物原屬】:西漢陶俑,作陪葬器。 【簡介】: 底盤長67厘米,寬47.5厘米,俑高者22.7厘米。 西漢彩繪陶樂舞雜技俑我國雜技藝術起源於先秦,至漢代大盛,稱為百戲,往往在主人宴飲前做樂舞雜技表演,畫像石與畫像磚常常見到,但成組立體陶塑僅見於此。
而今人對於漢代樂舞的研究也主要局限在樂府、鼓吹樂、相和歌等為數不多的顯課題上。與此相反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考古技術的進步,大量的漢代音樂文物隨之出土,這些文物包括:大量的樂器實物、樂舞壁畫、樂舞畫像石(磚)等等,這些真實的、寶貴的文物與文獻記載的粗疏簡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另一個側面為我們...
二、畫像石的整體結構 (一)石闕 (二)石祠堂 (三)墓室 (四)石槨 (五)石棺 (六)崖刻 第二部分 賞——畫像石賞析 一、人間社會 (一)人物造型(人物的表情與動態)(二)世俗生活(謁見、宴享、庖廚、燕居及其他)(三)車馬出行(天馬、車騎、軺車、牛車等)(四)樂舞百戲(散樂、歌舞、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