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書院

樂育書院

樂育書院位於大同街路南、書院街路西(即鳳城鎮政府原所在地)。樂育書院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另一樂育書院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知縣李卿雲創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育書院
  • 位置:大同街路南、書院街路西
  • 時期:清康熙四十四年
  • 創始人:李卿雲
樂育書院的起源,樂育書院地址,鳳鳴書院由來,

樂育書院的起源

小街壩的樂育書院,建立於小街南門外古城山關聖宮內。地點適中,楣宇寬闊。在清代光緒年間,小街書香之家,范繼、范源廉兄弟倆赴昆明應考,范源廉中舉人,范繼中副榜。回縣後,范源濂被選為山長老師(相當於今天的教育局長)。當時城鄉界限森嚴,河西縣城內的士紳很不服氣,留言諷刺說:“西鄉壩的羅羅都會當山長真是天下奇聞”。范舉人聽到後,毅然辭去山長職位。回西鄉後,就籌資在古城山關聖宮前樓,開辦樂育書院,意在與縣城的台山書院並駕。開設四、五、六三個年級。當時,慕名前來的學生很多,玉溪、峨眉、石屏人氏皆有。范舉人的得意門生,玉溪的李鴻祥、謝汝翼,後來都成了民國時期的著名人物,並聯名送來紅漆金書一副,懸掛在前面藏經樓擴口柱上,語句系范舉人教育的恩情等,民國時期的范石生將軍也曾就讀於該院,樂育書院後改為軍屯鎮中心國小,解放後一九五零年改為河西縣第七中心國小,後毀於一九七零年大地震。
樂育書院

樂育書院地址

樂育書院位於大同街路南、書院街路西(即鳳城鎮政府原所在地)。樂育書院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三年,王初集(河南光洲人)任豐縣縣令;越明年,把豐縣治理得蔚然可觀。人民感其德政,想為他買地建立生祠,卻被王縣令婉言謝絕。他說:君子愛人以德,豈能為我一人建祠,不如建立一所義學,招收生徒,培養教育,這比給我建生祠更好嗎?”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於是王縣令設計規劃,率領僚屬百姓聚工購料,共同興建。
樂育書院原稱樂育館,取其“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之意。建成時大門向東,門首匾額為“樂育館”。書院內有一個向南的中門,中門裡為正廳,也就是講學堂。正廳中間供奉著文昌帝君之像。正廳後有燕息堂兩排(諸生學習的地方),左側為經舍、書齋。走道的中途建有木坊,上書“義學”二字。臨大同街有一排平房。正廳南還有一排房,共五十餘間。樂育館落成後,王縣令將自己的薪俸捐助白銀六十兩,買地五十畝,作為辦學經費。接著聘請塾師,招收諸生,開辦義學,培育了不少優秀生徒。如方文炳考中康熙甲午解元,於楠考中雍正壬子科舉人等。康熙四十八年,豐縣民眾代表周國柱、馬承錫、王楷等48人,為歌頌王初集德政,為其樹歌功碑一座,嵌在樂育院西廡房的西牆內(現存豐縣博物館)。

鳳鳴書院由來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館舍為河水沖壞傾頹,第二年,縣令艾榮松重建。因為書院門對鳳鳴塔,故改名鳳鳴書院。在鹹豐年間,屢遭兵火,書院頹廢。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捐資重修,光緒二十九年在此成立豐縣高等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在此又建立豐縣初等學堂。后豐縣縣立初等師範遷入。抗日戰爭時期,豐縣城被日偽軍盤據,這裡變成日駐豐騎兵隊的駐所。1945年樂育書院被拆除。
樂育書院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知縣李卿雲創建。樂育書院在原縣署西南,其地基系曹繼堯、房志聖捐助。知縣李卿雲自捐俸銀千兩創建學舍。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年) , 知縣彭家寅重修。後,院舍傾倒坍塌。知縣曾啟塤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擴大規模,重行建置,在西門裡大街路北,臨街立影壁一座,建東西兩柵門,門額上分別鐫刻“騰蛟” 、“起鳳”字樣。正廳3間為講堂,兩廂號舍26間,歲科考試則為試場,故又名考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樂育書院興辦校士分館,每月3次考試。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校士分館為官立高等國小堂。 書院設山長一人,主持講學;設首士一人,負責辦理生員生活事務;設學長一人(從眾生員中選舉) , 為生員辦理有關學習事宜。書院有嚴格的規則,其章程規定:“書院為育人之所,而山長為人才模範。書院山長由地方官紳延訪品學兼優之人充任,無論何人不得徇私壓薦。如山長不實心教誨,即當辭謝,情面囑託,概不允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