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畎村

樂畎村

樂畎村位於海陽市中部,朱吳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7′,北緯36°52′。東與丁家夼村隔煙鳳公路相望,西南與紀家莊接壤,北與東朱吳村相連,南與石劍村為鄰。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2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公頃,山嵐233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有櫻桃21.3公頃。 2002年,有500戶,132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6‰。有孫、李、紀、楊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孫姓人口較多,占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樂畎村
  • 外文名稱:Le Qua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湖北襄陽府樂畎村遷來此地建村
  • 人口:1321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朝末年,孫姓先祖由湖北襄陽府樂畎村遷來此地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仍稱樂畎村。清朝末年,李姓來此定居。

大事記

1940年秋日偽軍進村掃蕩,抓走本村民兵數人;並投下1枚炸彈,炸死村民2人,炸傷2人。 1941年本村解放。 1952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8月國家林業部副部長張克俠來縣,視察了招虎山林場、樂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6年本村開始修建水庫,1982年竣工。總投資22萬元,庫容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6.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村集體投資6萬元,改造經濟田380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平均畝產80公斤,總產10.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20公斤,總產28.6萬公斤。1983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39萬公斤,比1978年增加10.4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02公斤,總產53萬公斤。 1987年以來,黨支部帶領村民栽植櫻桃13.3公頃。1999年、2000年,又栽植大櫻桃、蘋果等25.3公頃。2000年,櫻桃總產達到2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25萬元,其中農業185萬元,林業30萬元,畜牧養殖業200萬元,其它收入1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只有家庭婦女加工網花、網扣,從業人員30餘人,常年收入不足萬元。1985年,婦女繡花、刺繡等有250人。1987年起,先後建起麵粉廠、油坊、果脯廠、羊毛衫加工廠、木材加工廠等,從業人員55人,收入達26萬元;先後組織了5個建築隊,長年在煙臺、威海從事建築業。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68人,總收入220萬元,其中工業40萬元,建築業180萬元。 第三產業1988年以來,辦起商店3個,在市區開設飯店旅社3個,另有玻璃加工、理髮、電氣焊、車輛修理等,從業人員30人。全村有汽車、拖拉機、三輪車32輛,常年在市區內外從事運輸。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0人,總收入422萬元,其中運輸業160萬元,商飲業62萬元,服務業2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樂畎國小。1958年改為完小。1976年,成立樂畎聯中,有學生300餘人。1998年,5個村集資30萬元,新建樂畎完小,建校舍30間,有教師20人,學生280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4人,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3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口糧100公斤左右。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口糧180公斤。1975年,人均口糧220公斤,全村總收入32萬元。2002年,人均純收入3142元,人均存款餘額2100元,全村有運輸車130輛,機車36輛,電話320台,彩電400部。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房屋破舊擁擠,交通不便。建國後,住房條件逐年改善。2002年,黨支部帶領村民修路5條,總長約20公里。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秋,孫福平、孫福德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又有5人入黨;同年,成立黨支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了土改、複查,除奸、反特、反霸鬥爭,並組織支前隊伍隨軍作戰,先後參加了萬第、孟良崮、淮海等戰鬥和戰役。1945年,有黨員22人。2002年,黨員達到60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福金、孫喜禮、孫希海、孫福存、孫增林、孫慶林、孫京成、孫喜傑、孫京彬、孫京敏、孫喜村、孫立發。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婦女、民兵、青年、治安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希玉、孫荊山、孫喜傑、孫京波、孫京建、孫京敏、孫希光、孫喜河、孫喜村、孫立發。 1998年,村委會被評為煙臺市模範村民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