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玉石村
- 面積:3平方公里
- 人口:760人
- 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
來歷,人口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來歷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樂畎村孫姓遷此建村,後大磊石村于姓來此居住。因村西山窪北坡有一塊大石頭,色白質細,在清晨的太陽照射下,閃閃發光,好似一塊璀璨玉石,故命村名寶玉石。
人口概況
2002年,全村有295戶,760人。有於、孫、王、徐、包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于姓。
大事記
1941年10月日軍掃蕩,村民被迫躲藏於山洞或山溝里。 1942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60公斤,總產量12.5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20公斤,總產量26.4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80公斤,比1978年增長260公斤。2002年,畝產578公斤,總產33萬公斤。 1992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櫻桃。1996年,又栽大櫻桃、冬棗、柿子。2000年,水果、乾雜果總面積23.3公頃,果品總收入5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31萬元,其中農業405萬元,林業15萬元,畜牧養殖業105萬元,其它收入6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只有紡線、織布等小手工業,收入僅夠自給。1955年,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豆腐坊、粉坊。改革開放後,黨支部帶領民眾從事第三產業,發展起繡花、草製品加工等,常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1985年,村集體建麵粉廠,從業4人。後辦起紅爐、油坊等,固定資產總值10萬元。 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40人,總收入達到160萬元,其中工業65萬元,建築業20萬元,運輸業15萬元,商飲業20萬元,服務業4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本村成立國小。1953年,對學校進行改建,學生達80多人。1976年改為完小,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的學生25人。 村黨支部重視幼兒教育。1978年成立幼稚園,幼兒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全村人均糧食21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0公斤,全村總收入65萬元。2002年,人均純收入3058元,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80餘輛、電冰櫃20多台、彩電150多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房子破爛不堪,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過10平方米。1963年,大隊蓋起了辦公室、倉庫。1974年以來,各戶蓋起新瓦房。1983年,統一規劃了新房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藥費報銷30%。1981年,村購買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投資3萬多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安裝上自來水。1992年,村集體補貼,村民參加了養老保險。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王文太發展于振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同年成立黨小組,于振芳任組長。1947年7月,成立黨支部,於元文任黨支部書記。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後,全村有黨員25名。2002年,有黨員5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于振芳、孫福壽、於元文、於同元、孫福禮、孫希堂、於紹堂、包善亭、於恆敏、孫京文、於元堂、孫京波、於恆光。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福松、包同德、孫福安、於同元、孫喜芝、包善亭、孫京波、於殿坤、孫京仁、於允朋(代)、於元堂、於允平、於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