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志歌》是朝鮮李緒所作的歌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志歌
- 歌曲原唱:李緒
《樂志歌》是朝鮮李緒所作的歌詞。
《樂志歌》是朝鮮李緒所作的歌詞。樂志歌,朝鮮王朝時期文人李緒所作的歌詞。中宗18年前後,作者從14年的流放生活中被釋放歸來,沒到京城,躲到全南潭陽過隱居生活。這首歌是作者在這個時期寫的。歌詞中作者表達了自己下決心以空山野...
⑴子夜四時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因起於吳地,所以又名《子夜吳歌》。⑵秦地:指今陝西省關中地區。羅敷(fū)女:樂府詩《陌上桑》有“日出東南隅,歸我秦氏...
《宋書·樂志》曰:“黃帝、帝堯之世,王化下洽,民樂無事,故因擊壤之歡,慶雲之瑞,民因以作歌。其後風衰雅缺,而妖淫靡曼之聲起。周衰,有秦青者,善謳,而薛談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伎而辭歸。青餞之於郊,乃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雲。薛談遂留不去,以卒其業。又有韓娥者,東之齊,至...
”《神弦歌》是吳歌中的一種。何氏所言,至少可以說明神弦曲在東吳時已流傳。不過南方民歌的興盛主要是在東晉以後。《宋書·樂志》說:“吳歌雜曲,並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又《晉書樂志》:“蓋自永嘉渡江以後,下及梁陳,鹹都建業,吳聲歌曲,起於此也。”均說明吳歌在漢族政權南移以後,有...
正如《金史·樂志》載:“大定二十五年,幸上京……於時宗室婦女起舞,進酒畢,群臣故老起舞,上曰:‘吾來故鄉數月矣,今回期已近,未嘗有一人歌本曲者。汝曹來前,吾為汝歌’……於是諸老人更歌本曲。”由此可見,除老人外,大多數女真人不會唱本民族歌曲。所以,女真族民間音樂在史料中的記載僅是,樂...
樂曲主體,由分為若干“解”的唱段構成。解可多可少,沒有定規。如《東門行》為4解,《雁門太守行》則為 8解。楊蔭瀏據《太平御覽》引《樂志》“聲徐者為本,聲疾者為解”的記載,認為解是每段舒緩的歌唱之後緊接的奔放熱烈、速度很快的一段音樂,一般由器樂演奏。趨或亂 是樂曲結束部分。西漢劉安《淮南...
《陌上桑》是漢樂府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和稱頌。這首詩最早錄於《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玉台新詠》也收有此詩,題為《日出東南隅行》。胡應麟《詩藪》卷一說:“漢樂府採摭閭閻,非由潤色,然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後世言詩,繼自兩漢,宜也...
古代鮮卑族的民歌體現強悍尚武的精神,語言質樸,感情表達直率,散發十渾樸蒼茫的草原氣息。在《魏書·樂志》中記載有《阿乾之歌》、《真人代歌》等。漁獵歌是錫伯族西遷時從東北帶來的民歌,反映錫伯族先民上山狩獵、下河捕魚等山林文化時期的原始漁獵生活。有專門樂曲和器樂伴奏,還可伴舞,以《亞其納》、《蝴蝶舞...
樂志》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於“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曲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曲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曲”,在《宋書?樂志》中卻只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
朝鮮族洞簫音樂,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琿春市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句麗史《樂志》記載,洞簫屬於中國唐代樂器,在李朝世宗時期,從西亞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是中國朝鮮族獨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樂器,迄今已有1500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在4世紀中葉高句麗壁畫中,已經有了...
“清商曲辭”中所收主要為“吳歌曲辭”和“西曲歌”兩類。《宋書·樂志》:“吳歌雜曲,並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西曲出於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可見吳聲歌曲是長江下游以建業(今南京市)為中心這一地區的民歌,西曲歌則是...
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書·樂志》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代文人詩主要保存在《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南朝梁蕭統《文選》、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中。今人逯欽立輯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樂府民歌 樂府原是漢代的掌管音樂的官暑,職責是採集民歌的文人詩,配上樂曲,供朝廷祭祀...
《吳鼓吹饒歌十二曲》是韋昭在吳景帝永安年間(258年─264年)創作的宗朝登歌,又名《鼓吹靜歌》,共有十二首。作為一個整體收錄在出自沈約《樂府詩集》、《曲阿詩綜》等作品中。史籍記載 韋昭為孫休時上《鼓吹靜歌》表曰:當付樂官善哥者習哥。《晉書·樂志》曰:“吳使韋昭制鼓吹十二曲:一曰《炎精缺》...
源於高淳的《華山畿》載入南朝的《樂府詩集》中。《樂府詩集》說:“《晉書·樂志》曰:吳歌雜曲,並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蓋自永嘉渡江之後,下及梁陳,鹹都建業,吳歌歌曲,起於此也”。地處江南的高淳,古稱“吳頭楚尾”,當然也是吳歌盛行地區。從漢代起,高淳固城就是...
在節日或農閒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莊”,近代有稱“歌莊”,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
有的則產生於北魏後期,如《高陽王樂人歌》(高陽王元雍,孝文帝元宏之弟),風格比較豪放,雖出於樂工之手,而帶有較濃厚的民歌色彩。北魏宮廷和貴族邸宅中所用樂歌,原先有不少是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歌曲。據《新唐書·樂志》載,北魏音樂中的“北歌”有鮮卑、吐谷渾和部落稽三族的歌謠。《隋書·經籍志》所...
最早見於記錄的是沈約的《宋書 · 樂志》,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有所增廣。郭氏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下列十二類:(1)郊廟歌辭,(2)燕射歌辭,(3)鼓吹曲辭,(4)橫吹曲辭,(5)相和歌辭,(6)清商曲辭,(7)舞曲歌辭,(8)琴曲歌辭,(9)雜曲歌辭,(10)近代曲辭,(11)雜歌謠辭,(12)新樂府辭...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採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這首詩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採蓮詩的鼻祖。主旨在寫良辰美景,行樂得時。清人沈德潛評此詩為“奇格”(《古詩源》卷三)。張玉榖則認為此詩不寫花而只寫葉,意為葉尚且可愛,花更不待言。大體這種民歌,純屬天籟,最...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對自度曲亦皆注有宮調。清凌廷堪的《燕樂考原》根據《宋史·樂志》、宋人詞集和其他有關詞樂的書籍,在每個宮調下羅列了屬於這個宮調的所有詞調。一個詞調一般只屬於一個宮調,但有些詞調卻同時分屬幾個宮調。如柳永《樂章集》中,同一《定風波》,既入雙調,又入林锺商。宮調所以限定...
“大曲”是鼓吹樂的樂章之一,《樂府詩集》將其歸於“相和歌”中的一種。《宋書》卷二一《樂志三》曰:“《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那么“大曲”也應是以絲竹等樂器伴奏而演唱的歌曲。慕容氏入主中原後,遂將其早期民歌《阿乾之歌》等納入傳統宮廷音樂之中,從而豐富了原有的宮廷樂曲,...
《晉白紵舞歌詩》共三首,白紵是一種細而潔白的夏布,《宋書·樂志》說,紵本產於吳地,所以《白紵舞》“宜是吳舞”。大約此舞的舞人都身穿白紵所制之衣,故名,它原來產生於吳地,三國歸晉後便流傳到了南北各地。這三首晉時的《白紵舞》歌辭,也是現存最早的七言樂府舞曲歌辭,其內容大抵是先讚美舞人的...
金盞子令,詞牌名。定格為《高麗史·樂志》無名氏詞《金盞子令·東風報暖》,雙調三十六字,前後段各五句,兩平韻。代表作有汪東《金盞子令·清辰霽雨》等。詞牌沿革 金盞:金杯;精美的酒杯。子:“曲子”的省稱,即小曲的意思。令:亦為唐宋雜曲的一種體制,源自“酒令”,多以流行小曲充之。調名本意即以令...
《宋書》樂志:《樂府詩集》十六,《詩紀》五。逯欽立註:翁離當作翁雜,漢時習語,所以狀五采之貌。《郊祀歌》:“赤鴈集,六紛員,殊翁雜,五采文。”,是其證。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翁,鴈頸也。言其文采殊異也。”趾者,讀為沚。《詩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說文》水部引作止...
“碧袖歌”即羅袖歌,指婦女的歌聲。張先《轉聲虞美人》詞:“一聲歌掩雙羅袖。”“石城怨”,即《石城樂》,劉宋時臧質所作,見《唐書·樂志》。張祜《莫愁樂》詩:“儂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自郎石城出,長在石城頭。”所以稱為怨歌。從首句至此純用追敘,回憶前游,令人魂斷。這樣的地方,詞人是來...
時見鳳輦宸游,鸞觴禊飲,臨翠水,開鎬宴。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罄歡娛,歌《魚藻》,徘徊宛轉。別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爭收翠羽,相將歸遠。漸覺雲海沈沈,洞天日晚。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破陣樂:唐教坊曲名,《宋史·樂志》注正官調,《樂章集》注林鐘商。此調有數體,以柳詞為正體。...
但它們受到上層社會重視而被樂官所採錄卻有先後。“吳聲歌”所流行的長江下游一帶是東晉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所在之地,從中原南逃的高門士族大抵聚居於此,而且早在三國時代,孫吳政權的都城也在這裡,所以南方一些著名的世家大族亦多出身此地。因此這部分民歌就較早受到重視,在《宋書·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