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號73

樁號73

《樁號73》是李魯平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9月。

該書是一本以河流為題材的詩集,分為“樁號”“水位”兩輯,共126首詩作。該書表現手法上敘事與抒情交錯置換,素材處理上以小見大、注重截面及細節的嫻熟把握,尤其是將個人情感、經驗乃至人生長河與荊江命運情勢自然連線,不落俗套地講好了“荊江故事”,頓顯開闊和不凡氣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樁號73
  • 作者:李魯平
  • 文學體裁:詩集
  • 字數:134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內容豐富,甚至有些駁雜,涉及到地理、人文、歷史、自然、生物、水文、社會等各類學科。其中有河流的歷史、人與河流相處的歷史、以河流為載體的社會生活以及現實;有以河流為依託的自然地貌、人文風情;更有家族、地緣和相關精神表征,以及河流和依附於河流的眾生命運圖景。該書將個人歷史、鄉村歷史與社會歷史交融一體,“九曲迴腸”的地貌、繁雜的生物及百姓生態等融於一身,多層面呈現了荊江這一長江獨特部分的神秘鏡像及內在魂魄。

作品目錄

輯一 樁號
輯二 水位
樁號73+001
樁號73+002
樁號73+003
樁號73+004
樁號73+005
樁號73+006
樁號73+007
樁號73+008
樁號73+009
樁號73+010
樁號73+011
樁號73+012
樁號73+013
樁號73+014
樁號73+015
樁號73+016
樁號73+017
樁號73+018
樁號73+019
樁號73+020
樁號73+021
樁號73+022
樁號73+023
樁號73+024
樁號73+025
樁號73+026
樁號73+027
樁號73+028
樁號73+029
樁號73+030
樁號73+031
樁號73+032
樁號73+033
樁號73+034
樁號73+035
樁號73+036
樁號73+037
樁號73+038
樁號73+039
樁號73+040
樁號73+041
樁號73+042
樁號73+043
樁號73+044
樁號73+045
樁號73+046
樁號73+047
樁號73+048
樁號73+049
樁號73+050
樁號73+051
樁號73+052
樁號73+053
樁號73+054
樁號73+055
樁號73+056
樁號73+057
樁號73+058
樁號73+059
樁號73+060
樁號73+061
樁號73+062
樁號73+063
樁號73+064
樁號73+065
樁號73+066
樁號73+067
樁號73+068
樁號73+069
樁號73+070
樁號73+071
樁號73+072
樁號73+073
樁號73+074
樁號73+075
樁號73+076
樁號73+077
樁號73+078
樁號73+079
樁號73+080
樁號73+081
樁號73+082
樁號73+083
樁號73+084
樁號73+085
樁號73+086
樁號73+087
樁號73+088
樁號73+089
樁號73+090
樁號73+091
樁號73+092
樁號73+093
樁號73+094
樁號73+095
樁號73+096
樁號73+097
樁號73+098
樁號73+099
樁號73+100
樁號73+101
水位31+0.1
水位31+0.2
水位31+0.3
水位31+0.4
水位31+0.5
水位31+0.6
水位31+0.7
水位31+0.8
水位31+0.9
水位32+0
水位32+0.1
水位32+0.2
水位32+0.3
水位32+0.4
水位32+0.5
水位32+0.6
水位32+0.7
水位32+0.8
水位33+0
水位33+0.1
水位33+0.2
水位33+0.3
水位33+0.4
水位33+0.5
水位34+0

作品鑑賞

該書流露出詩人對故鄉的濃濃情懷。詩人熱愛那方洋溢著泥土氣息與麥穗香氣的村莊,“布穀鳥叫的是‘播種割谷’/它是隊長/一遍又一遍下達出工的通知”(《樁號73+003》),存在於詩人的村居記憶中的“播種割谷”是貼近大地靈動的方式,城市文明的發展始終不能填補詩人內心的稻穗谷麥情懷,還加重了城市“異鄉人”漂泊零落的情感體認。當靈與肉注定分離,靈魂只能依附於空曠的城市,精神便依託詩歌回到故鄉的大堤,回到本源之地。
從城鄉二元對立到外來者入城,精神文明的虛無感在物質文明的橫衝直撞下顯得異常孤獨,都市的生存壓力和無根浮萍式的精神世界讓詩人產生了對城市文明的抵抗,“城裡人不需要知道如何辨別蛇洞與黃鱔洞/在你們看來黃鱔與蛇可能是兄弟/韭菜和麥子可能是姐妹/你們需要用盡心思/辨別不同樓棟”(《樁號73+013》),“樓棟”作為象徵著“城市文明”的符號價值與“麥子”象徵著的鄉村文明產生著現實衝擊波,城裡人“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對大自然的生息狀態與體貌樣式一無所知,被城市異化的人們將自己圈存在巴黎“拱廊街”上享受著鄰里不識的“驚顫”,詩人以“村居記憶”來抵制物慾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入侵,隨之批判城市文明中的聲色犬馬對人的本質的摧殘,也傳遞出“異鄉人”居於城市的精神孤獨。物質的豐盈並沒有改變詩人對精神充裕的追求,在詩作的表達上,詩人抵制城市的物慾橫流,企望能夠留住自己作為“農村人”的淳樸情結。
靈魂盤旋在故鄉的上空,肉體穿梭於城市的霓虹街景,靈與肉的剝離使詩人成為徘徊在城市與村莊的“精神遊子”。“左邊有溝渠/渠上有一座小橋/橋下有三個蛇洞/橋中間嵌一顆五角星”(《樁號73+007》),故鄉的原始記憶是難以磨滅的,“村莊記憶”作為“60後詩群”的集體無意識存在絕非大地之上的農人聚集地,而是承載著一代人成長的“精神故鄉”。因此,“村莊”在詩人筆下絕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區域名詞,而是思想生髮的源泉與著力點,是詩人感懷精神桃源的寄託之地。這批來自鄉村的詩人表現出濃厚的土地意識與鄉土情結,正如海德格爾所言:“詩人的天職是還鄉,還鄉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地”。忙碌的城市文明川流不息無法安放靈魂,詩人在精神和情感上對鄉土有強烈的皈依感,既定的村莊記憶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感判斷在疏離與縹緲的物質文明中遭遇了心理上的挫敗,肉體無法還鄉與故土接壤,“收割機把河灘的布穀聲/運回家鄉/我也回到了南河”(《樁號73+054》),精神的游移復歸村莊,一定程度上能夠慰藉城市文明進程中詩人心靈的孤獨與空虛,因此,“村莊”和“河流”成為他詩情和詩思的生長點。

作品評價

從文本考量,《樁號73》因其表達的系統性、思想性以及內容的豐饒感、歷史感而顯得卓異,詩人在實地親歷中對河流的時空凝視,在記憶翻滾中對水域萬物的共情觀照,在人文關懷中對命運之河的人生思考等等,均鮮明體現出一位現實主義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和可貴的問道使命。李魯平以自己的深情、學養乃至“上下求索”之雄心,專注地完成了兼具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命運尋根,在詩歌藝術與專業知識(領域)如何有效互動,以及詩歌如何面對現實等方面提供了有價值的挖掘。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地方的即是人類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樁號73》不僅僅是一部專屬荊江的百科史詩,更是一組深切關注人類命運的時代大詩。面對荊江獨特的微觀世界,李魯平以人生長河的視野犀利解剖了這片水域的前世今生和肉身靈魂,創造性地構建出世代江漢平原子民不屈從於水患的精神譜系,同時又為漂泊者開啟了一條慰藉心靈的文化之旅。無疑,這部詩歌力作配得上生養詩人的那條奔涌不息的河流,更配得上志在文化復興的新時代。(《荊州日報》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樁號73》
2021年9月
北嶽文藝出版社
978-7-5378-6452-7

作者簡介

李魯平,1964年8月出生,湖北枝江市人,哲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國作協會員。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曾獲武漢文藝基金獎、湖北省文藝論文獎、湖北省屈原文藝獎、第十四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出版有評論集《政治漩流中的作家們》《湖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文學親歷》《身與心》,文藝理論專著《文學藝術的倫理視域》,詩集《樁號73》以及綜合文集《李魯平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