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槳魚
- 外文名:Oarfish
- 又稱:皇帶魚
- 長度:長10-50英尺
- 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東部
- 種類:主要有勒氏皇帶魚和鯡王皇帶魚
簡述,生活習性,繁殖生育,相關報導,
簡述
拉丁文學名:Regalecus glesne
體型:10-50英尺(3-15.2米)
棲息範圍: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
棲息深度:深及3,000英尺(914.4米)
月魚目(Lampridiformes)皇帶魚科(Regalecidae)蜿蜒呈長帶形的大型魚,學名為Regalecus glesne。廣布於熱帶深海。長約可達9公尺(30.5呎),重約300公斤(660磅)。體亮銀色;腹鰭紅色,槳狀,故英文原意為「槳魚」;背鰭亦呈紅色,很長,有兩層樓那么高,始於頭頂如鬃冠。很少見於水面,有
人偶爾見到,誤為「海蛇」。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是橫掃海底,摧毀一切的怪獸。
牙齒。它們用成列的鰓幫忙把甲殼類動物吸到嘴裡。
生活習性
槳魚屬於肉食性魚類,其食物包括各種中小型魚類、烏賊、磷蝦、螃蟹等,儘管它巨大的身軀和醜陋的面孔顯得猙獰可怖,但槳魚的遊動速度很慢,也不具備其它帶魚那樣殺傷力極強的滿口利齒,平時只是頭朝上尾朝下漂浮於海底,待獵物流過嘴邊時一口吸入,其堅硬的上下顎足以咬碎甲殼類。
它們生活在深及800米以下的深海生活,所知道來到海面的槳魚都是生病或者將死的。不過也有科學家相信它們的生命力很強,即使只剩下前半個身體仍舊能活下去。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傳說中的大海蛇就是來自槳魚的形象。
繁殖生育
它們分別圍成無數的小團,或幾十條一團或一百多條一團,扁平而細長的身體相互扭曲、纏繞裹在一起,在布滿珊瑚礁的海底蠕動、翻騰。但是,無論大一點的團還是小一點的團,其中都只有一條雌性槳魚。而糾纏在它周圍的則是其眾多的追求者。
科學家經過觀察後發現,雌槳魚在繁殖期間會連續2周不定時的產下總共大約10萬枚魚卵。而它每產一次卵之後,周圍的數條雄性槳魚便爭先恐後的排出自己的精子。恐怕此時沒有誰能知道哪枚卵是被哪條雄性槳魚的精子受精而來的。 雄性槳魚在完成交配之後,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自相殘殺,都迅速的離開這裡。但事實上,科學家們也沒有在槳魚繁殖的水域發現其有自相殘殺的事件發生。經過推斷,科學家們認為槳魚繁殖季節可能體內會分泌一種特殊的酶來抑制住這種自相殘殺的衝動。
交配結束的雄槳魚離去了,但是更多的雄槳魚正陸續趕來。它們會繼續的和雌槳魚糾纏在一起,等待它的下一次產卵。這一過程大約要持續2個星期左右,之後它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一片被魚卵染成白色的珊瑚礁。
相關報導
一條死掉的槳魚(oarfish,也叫皇帶魚)被衝上了距離洛杉磯海岸35公里處的卡特琳娜島(Catalina Island)。過去一年裡,這已經是第五條死後被衝上西海岸海灘的神秘深海動物。
6月1日,卡特琳娜島管理處的Tyler Dvorak在用雙筒望遠鏡觀察島嶼東北角的海灘時發現了屍體。這位生物學家表示:“由於去年也有一條槳魚被衝上海灘,所以我立即就認出它來。”
“它看上去真是個非常古怪的東西,”Dvorak說道。他給槳魚拍了照片,同事聯繫了洛杉磯的研究人員,對方將這條4.3米長的動物的屍體部分碎片收集起來用於研究。
彭寧頓海洋科學中心的主任David Chan稱,這條槳魚原本還能更長,但它的尾部似乎消失不見。Chan將這條槳魚作了分解,以供加州大學富勒頓分校和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Tyson Roberts在《海洋槳魚種類的分類學、生物學和分布狀況》一書中寫道,失去尾巴對於槳魚來說並不罕見。槳魚能像壯士斷腕那樣自己將尾巴切除掉,就好像某些種類的蜥蜴受到捕食者威脅時,會自己弄斷尾巴求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