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域

構造域

構造域(tectonic domain)是岩石圈構造劃分中的最大一級構造分區。例如,中、新生代時期地球表面的活動構造帶可以劃分為環太平洋和特提斯(古地中海)兩大構造域。古生代至三疊紀時期由於古亞洲大陸尚未形成,當時一系列獨立的大、中型地塊(如西伯利亞、印度、中朝、揚子等)都具有複雜的大陸邊緣帶和多島洋(多島海)古地理格局。當這些地塊先後拼合和多個洋盆相繼消失後,往往存在多條蛇綠岩帶(地縫合帶)和夾持其間的眾多地塊。在研究海西—印支期古構造格局時,可以某一個大陸及其周圍的陸緣帶(親緣地塊群)作為一個整體來劃分。

類型,地殼對接消減帶,濱太平洋陸緣區構造域,

類型

在中國範圍內共有五個構造域:屬於大陸區的有三個區,即中國北部大陸區、中國南部大陸區和南方(岡瓦納)大陸區的北緣。它們及其相鄰的陸緣區共同構成三個構造域。

地殼對接消減帶

在中國境內自北而南,有三條地殼對接消減帶,它們是:
①介於中國北部大陸區及其北側陸緣區與西伯利亞—蒙古大陸南側陸緣區之間的地殼對接帶,西段稱艾比湖—居延海對接帶,大致沿北天山北麓至北山一線,東段稱索倫—西拉木倫對接帶,自內蒙古南帶向東,經鏡泊湖,在東寧之南越出國境;
②介於中國北部大陸區與中國南部大陸區之間的地殼對接帶,大致沿崑崙、秦嶺一線展布,西段稱修溝—瑪沁對接帶,向西延伸,在吉利雅山口附近為阿爾金平移斷裂所截切,沿喀喇崑崙山北坡在明鐵蓋達坂越出國境,東段稱山陽—桐城對接帶,向東為郯廬平移斷裂所截切,在連雲港附近入海;
③關於中國南部大陸區與南方(岡瓦納)大陸區之間的地殼對接帶如何確定,意見還不一致。根據近年研究進展,很可能龍木錯(岡瑪錯)雙湖—瀾滄江(昌寧—孟連)地殼消減帶代表古特提斯階段的重要界線,但由於後期多旋迴構造運動的疊加改造,不少地段呈現出“隱蔽縫合帶”特徵,尚需進一步深化研究予以證實。

濱太平洋陸緣區構造域

此外,在中國東部沿海還有一個斷續分布的濱太平洋陸緣區構造域,其主體是華南褶皺區,經朝鮮南部與東北的那丹哈達褶帶相連。從震旦紀以來,它與南部大陸區的界線基本上是揚子地台區的南界,但從晚古生代起,隨著穩定區的擴展,這個界線有所變化,特別是印支期後,中國東部受到大陸邊緣活動的強烈影響,這個界線更內移到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所以中國的一級構造分區包括了五個構造域。自北而南為:①北方(西伯利亞一蒙古)大陸南側陸緣構造域,②中國北部大陸及陸緣構造域,③中國南部大陸及陸緣構造域,④南方(岡瓦納)大陸及陸緣構造域,它們之間分別為三條地殼對接消減帶所分隔,⑤中國東部(環太平洋)陸緣構造域,其後期發展與前三個構造域表現為部分疊加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