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皮紙

構皮紙

構皮紙又稱楮皮紙、白棉紙、棉紙、皮紙。古法造紙的一種。構皮紙得名於製作這種紙的原料:構皮麻。構樹的廣泛分布,以構樹皮為原料的構皮紙至今仍散見於很多偏僻的鄉村,尤其是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

2008年6月7日,構皮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皮紙
  • 別名:楮皮紙
構皮紙又稱白棉紙、棉紙、皮紙。是以構樹(亦名楮樹、榖樹、拓樹)樹皮的白色內皮為原料,經水漚、漿石灰蒸煮、二次水漚、漿草木灰蒸煮、漂洗、選料、碓舂、洗滌、打槽、抄紙、壓榨、焙紙、揭紙等工序製成。
據三國時魏博士董巴在《大漢輿服志》中記載,蔡倫在東京(洛陽)以野生的楮樹之皮為原料主持製造皮紙。跟麻布轉為麻紙類似,構皮也是先被用於織楮布,之後被用於造紙。宋朝時,浙江常山、開化一帶多產構皮紙,頗具盛名。構皮紙因紙張纖維較長、纖維質量純淨、木素含量低,成紙強度好、極耐老化,在古代常被作為上等的抄寫及印刷用紙。
構皮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除纖維細胞外,紙張纖維中還能見到大量的草酸鈣晶體,多呈菱形或者正方形,常存在於薄型細胞的腔內或者細胞與細胞之間,造紙過程中的打漿和漂洗程式會使草酸鈣晶體流失,因而一些製作精細的構皮紙中殘留的草酸鈣晶體相對少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