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要件符合性

構成要件符合性,在日本、台灣又被稱為“構成要件的該當性”。在我國刑法學界,馬克昌教授認為“該當性”之稱謂不宜為一般人所接受,將其轉譯為“符合性”,以便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成要件符合性
  • 外文名:Tatbestandsmäßigkei
  • 別名:構成要件的該當性
  • 學界:刑法學界
構成要件符合性(Tatbestandsmäßigkeit),在日本、台灣又被稱為“構成要件的該當性”。在我國刑法學界,馬克昌教授認為“該當性”之稱謂不宜為一般人所接受,將其轉譯為“符合性”,以便理解。構成要件該當性,使刑法總則與刑法分則有機地結合,是溝通抽象的構成要件與具體事實結為一體的媒介。
構成要件該當性,是指犯罪首先是必須符合刑法各本條以及其他刑罰法規所規定的某種構成要件的行為。在以罪刑法定主義為原則的今日刑法之下,犯罪不只是反社會的侵害行為,而且,首先需要符合刑罰法規規定的構成要件。
一般認為,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一般的、抽象的、定型化的、客觀的判斷。而對於其他關於行為人的身份、個性特徵、主觀惡性等並不在判斷的範圍之內。
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個具有遞進式邏輯結構的要件構成架構起了犯罪論體系
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分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和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構成要件在其早期發展階段被認為是純客觀的,但如今的通說則認為構成要件也存在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