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洞

榴花洞

《榴花洞》 是宋代詩人蔡襄的作品之一。是一首七言絕句。蔡襄兩度在福州任太守,遊覽福州東郊有個榴花洞之後寫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榴花洞》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宋代詩人蔡襄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蔡襄
詩詞正文,詩詞譯文和注釋,創作背景,作者簡介,榴花洞的來歷,

詩詞正文

洞裡花開無定期,落紅曾見逐泉飛。
仙人應向青山口,管卻春花不與歸。

詩詞譯文和注釋

譯文:榴花洞別具洞天,氣候特殊,花開沒有固定季節,這裡的落花往往飛落到山泉里,隨著泉水流走。真希望仙人們守住這裡的山口,管住來到這裡的春風,不讓它離去。
[注釋]榴花:石榴花。落紅:落花。管卻:管住。與:讚許,允許。歸:歸去。

創作背景

蔡襄兩度在福州任太守,他本人又喜歡遊覽,其足跡遍布福州城裡城外,南北西東。福州東郊有個榴花洞,蔡襄遊覽之後寫下短章一首。

作者簡介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仙遊人,原籍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榴花洞的來歷

傳說唐代永泰年間(765年—766年),有個樵夫叫藍超,遇見一頭白鹿,於是追逐下去,一直追到榴花河口,遇石洞門。洞門極窄,進入深處,豁然開朗,裡面有村舍人家,雞犬相聞。藍超遇見一老翁,詢問這裡到底是怎么回事,老翁說這裡的人是逃避秦時戰亂來到此地,也不知現在是什麼世道了。
老翁勸藍超留下,藍超說回去辭別妻子再來,老翁臨別時贈予石榴花一技。藍超出洞後恍然如夢,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經找不到洞口所在了。
這個故事和陶淵明《桃花源記》故事很相似,許是古人因為喜愛榴花而虛構出這么一個“榴花源”式的世界吧。
閩都別記》也說到一個關於榴花洞的故事,說周啟文與吳青娘一對少男少女因為躲避黃巢起義軍而住在洞中十幾日,後終成眷屬,年老又雙雙乘青鸞羽化成仙。
別樣洞天別樣心,詩人希望仙人幫忙留住春風,這雖然是遊覽榴花洞時的突發奇想,卻是詩人的神來之筆。
短章的妙處,就在於記下了詩人的瞬間感受。
這裡再介紹蔡襄的一首短章《福州寧越門外石橋看西門晚照》,來進一步體會詩人的瞬間靈感:
原文
寧越門前路,歸鞍駐石樑。
西山氣色好,晚日正相當。

[注釋]寧越門:福州夾城城門之一,在城南。石橋:即九仙橋。晚照:夕陽,與“晚日”相同。歸鞍:歸來時騎著馬。駐:駐足,停留。氣色:天色。相當:相宜,合適。

這首短詩的瞬間感受,就在於當詩人在石橋上停下歇息的那一瞬間,看見西山一帶的天色和夕陽,那么美麗動人,覺得很舒服、愜意,一切都是那么合適。“相當”(合適),這個感覺是難以言傳的,多一點少一點都不對,艷麗一點暗淡一點也不對,剛剛好,而且正趕上詩人駐足歇息的那一瞬間。這個時候,只能用這個詞:相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