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榴兆樓建於清光緒年間。1941年,香港被日軍占領後,滯留在香港的國內許多知名愛國文化人和民主人士亟待轉移,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廣東省委安排兩路轉移,其中一路由香港經寶安、惠陽、惠州到龍川轉移到大後方。按照黨組織的周密部署,中共東江特委書記林平派遣惠陽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盧偉如到惠陽、惠州建立聯絡站,負責文化人的接轉和護送工作。榴兆樓被選為接待站,嗣前新居則作為據點之一,廖承志、連貫、喬冠華等同志指導檢查護送線路時都曾在此居住過。營救文化人行動從1941年12月起至1942年6月結束,歷時半年多,被營救的文化人、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多人,其中榴兆樓接待的有數百人。
建築格局
榴兆樓坐西北朝東南,總面闊50.4米,總進深29.4米,占地面積1482平方米。由堂屋、橫屋、角樓等組成的客家圍屋。一進置三門,中間為門樓,門上嵌一青石匾,陽刻“榴兆樓”三字,步入大門為門廳,後置兩柱木屏門,左右耳房;二進中廳,後置兩柱活動開啟木屏門,梁架上雕刻有精美的圖案;三進為供奉祖先靈牌的祖堂,明間置神龕,兩側次間為房。三進廳堂之間由天井相隔,天井左右設橫巷,通往兩橫居室,四周牆上有壁畫,封檐板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堂屋與橫屋之間,以天階相隔。圍屋四角築三層高的角樓,角樓頂飾鑊耳山牆。該圍屋在目前秋長街道區域內,屬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客家圍屋,為研究清代客家圍屋形制,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為加強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打造惠陽文化品牌,促進優秀遺產的活化利用,惠陽區文廣旅體局在今年9月對榴兆樓進行修繕。目前工程進展順利,修繕完成後,將有效實現對文物保護、科學傳承以及今後的活化利用。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榴兆樓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老屋村小組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