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榮昌鋪蓋面
- 分類:渝菜系
- 地區:重慶市
- 類別:麵食名吃
營養,做法,發展,
營養
榮昌鋪蓋面除富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無機鹽和多種礦物質、胺基酸、葡萄糖、維生素與植物性蛋白質以及磷、鐵、鈣、鋅等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做法
1、制面,在面盆中倒入精麵粉,然後加水調和,揉面,然後是再加麵粉、再加水、再揉面這個過程, 一直到面的韌性完全的出來為止。
2、從面盆中揪出一坨面,慢慢的把面扯開,扯到麵皮達到有盤子那么大,而且呈半透明的狀態。麵皮要不停的扯,一般一碗成品要扯5到6塊麵皮。
3、把麵皮下到燒開水的鍋中煮,技術熟練應該是要求扯一塊麵皮就下鍋一塊。
4、由於麵皮比較薄,所以也比較容易煮熟,麵皮邊緣比較厚的地方煮透了就可以出鍋了。
5、在大碗裡面調入你喜歡的作料,把面盛到碗裡面,再加上醬料就成了。
發展
提起榮昌鋪蓋面,這種享譽全國的小吃,地道吃貨都會讚不絕口:造型獨特,面薄爽口,味道鮮美。但可能很少有人清楚,榮昌鋪蓋面最早發源地是榮昌昌元鎮。如今,榮昌熬家巷子裡,歷經數十年,仍有一家蘭氏鋪蓋面通過代代相傳,延續最初的手藝。
昨日,熬家巷子裡,一幢3層樓的老式民居,底樓就作蘭氏鋪蓋面的門店,老闆田偉早上5點起床,下樓熬湯、燉豌豆、和面……這是幾代煮麵師傅的固定模式。
1933年
田偉的手藝學承於岳父蘭海雲,現已去世的蘭海雲曾給田偉講過,20世紀初年,自己的師傅陳有權在榮昌縣昌元鎮街邊賣面,不同的是,他賣的面塊大,皮薄,還要加入油條,形似雞頭,稱“雞婆頭”。
1933年,15歲的蘭海雲前來學徒,三年學成出師後,在敖家巷開了麵館子。那時候鋪蓋面就以骨湯煮,豌豆打底,到上世紀50年代,需要二兩糧票加錢才能換一碗,成了人們眼中的高端美食,但店內兩張八仙桌總是高朋滿座。
1982年
1982年,岳父蘭海雲在熬家巷重新開張了更大的麵館,去掉面中的油條,依據面塊大、薄、呈長方形的特點,將此更名為“鋪蓋面”,店鋪命名為蘭氏鋪蓋面。蘭海雲的表弟林昌元在傳統製作技藝上發展創新,增加雞和海鮮同煨,使底湯更香更鮮;還增加了紅燒肥腸、紅燒牛肉等。
現在
經改進後,林昌元的學徒逐漸開了多家鋪蓋面的分店,遍及全國。田偉說,到了現在單是在榮昌縣的鋪蓋面就何止百家,他看來,鋪蓋面今後最好的發展,其實是大家都能保留住最初的工藝,比如和面必須和到2個小時,面才勁道,骨頭湯每晚必須倒掉,第二天重新熬新鮮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