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名稱來源,作品介紹,
人物簡介
讓(漢斯)·阿普(1887.9~1966. 6)是蘇黎世達達的領導人之一。他是法國詩人、畫家和雕塑家。最初在家鄉斯特拉斯堡學美術,後轉到德國魏瑪和巴黎的朱里安學院。1912年去慕尼黑,結識了康定斯基等人。1914年回到巴黎,與畢卡索、德勞內等畫家交往,成了早期的先鋒藝術代表。大戰開始,他避難到蘇黎世,遂成為那裡的領袖。
名稱來源
"達達"這個名稱出現於1916年,其來源有各種說法。據蘇黎世達達派領導人之一胡森貝克說:那是在隨便翻閱一本德法字典時找到的。"達達"本意是兒童在搖木馬或竹馬時發出的響聲。在法語中,"達達"也作對嗜好、事件或迷戀之意來講。達達派的本意即是顯示無目的或無意義的表現。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它具有玩世不恭的性質,因為他們無論對傳統藝術,還是對20世紀初出現的新藝術運動,都持否定態度,揚言必掃蕩殆盡。它首先在蘇黎世產生,繼後又在法國、德國和美國流行開來。故這裡的達達派又稱"蘇黎世達達"。
作品介紹
阿普初涉藝壇時無所適從,一氣之下把1915年以前的繪畫作品全部毀掉。後來試圖在立體主義基礎上實驗幾何形抽象畫。他以最快的速度將隨意剪下的紙形,拼貼成象樹葉、昆蟲或動物之類。有時他把這些彩色紙塊隨手撒在紙板上後,突然發現了一幅“畫”。就這樣,他在1916年設計了這一幅《榔頭花》,稱它為浮雕。他先在紙上隨意畫線條,再沿輪廓線剪下貼到薄木板上,然後敏捷地割下,被割下的薄木板碎片很少有直線的,有的形狀接近不規則的有機物。他讓這種切割儘量避免理性過程,但仍然有可供辨認的自然物形狀。把這些碎片拼湊在木板上,就成了一件藝術品。此幅《榔頭花》有62×50厘米,現歸巴黎弗朗西·阿普收藏。後人對他的這幅《榔頭花》藝術品倍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