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榆次城隍廟位於城內東大街,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2)。廟會始於明末清初,會期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六月十五。
歷史沿革
清光緒年間,因與太谷縣新五月會有交叉並引發爭議,經山西布政使、按察使裁決,會期改為五月初一至五月三十。廟會之時,京、津、冀、豫、陝及蘇、杭二州等地凡出售綢緞、夏布、夏裝及乾制海味山珍的商人都要定期赴會,晉中各州縣商鋪字號和富商大賈也趁機爭購名優產品。《榆次縣誌》(民國版)記載:“萬商雲集,經月不散。歷數百年而不變者,良各商終歲所售之品,均賴榆次購入故也。”
民國初年,鐵路公路貫通榆次,地方政府為吸引更多的商人參與廟會,擴大物資交流,榆次縣知事除請上三班好戲輪流入廟演唱外,還在廟會期間設立稽察公所,張貼公告,嚴格按照“禁娼賭、嚴偷竊以清地面,減房租、平物價以順輿情;津渡則有護送而無苛索,門關則有稽查而無留難,兵役則有巡邏而無攤派”等條例來保證貿易暢通無阻。
日軍占領榆次縣城後,凡是出入城門者都要盤查搜身,故使延續300年之久的榆次五月廟會被迫中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得到恢復,但因舊城道路狹窄,不便商旅交通,便將會址移到榆次城北門。1955年,榆次城區擴建,北門被改造成為榆次城重要的交通樞紐,廟會再次中斷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