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衛城

榆林衛城

榆林衛城為明清城堡古建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榆林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林衛城
  • 地理位置:陝西省榆林市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類型:明清城堡古建築
簡介,歷史,價值,城牆,

簡介

明永樂元年(1403)在今榆林市設定榆林寨,正統初年改建為堡,成化7年(1471)增立榆林衛,成化9年,延綏鎮遷駐於榆林衛城。隆慶6年(1571)在北長城口開設紅山市口,進行物資交易。萬曆35年塗宗灘督建了紅山市場的款貢城。
榆林衛城為明清城堡古建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古城東依駝山,西臨榆溪河,北鎖紅石峽。為明長城九邊重鎮之一。
榆林城地處半山半川處,東高西低,平面呈菜刀形,城牆內夯黃土,夯層厚16—20厘米,外牆砌以磚石,上設垛堞。底寬15米,頂寬9米,高12米。原南城牆長1060.4米、西城牆長2124.5米、北城牆長1168.9米、東城牆長2435.5米,總長6789.3米,現存城牆總長5677.8米。城門五座:北門廣榆門、南門鎮遠門、東門振武門、大西門宣威門(已毀)、小西門新樂門(已殘)。五門均為拱券式,門洞上額鑲有門匾,頂部均建有二層敵樓(均毀),東南兩門設瓮城。東城牆上建有紅磚砌築的文昌樓(已毀),為全城的制高點。東南城角建二層高的魁星樓(已殘)。築城時隨地形不同,加設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十二處。(附現狀圖)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榆林城牆遭到了較大的破壞。
老舍為其所吸引曾做《綠樹清泉的榆林》,及長詩《清澗——榆林》,回味了對榆林的留戀。

歷史

據《延綏鎮志》載,榆林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前後),初名榆林莊,為綏德衛屯所。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築堡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榆林衛,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都御史餘子俊再次修築,將延綏鎮治由綏德移駐於此,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
榆林衛城榆林衛城
後因城區侷促,前後經過三次大規模擴建,即“三拓榆陽”:
第一次: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巡撫黃黻將原堡城向北展築,城周約六里。北城上建有二層敵樓,叫鎮榆樓,城下未開北門,東門叫威寧門,西門叫廣榆門,這次展築的城垣,俗稱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巡撫熊繡將城垣由南門又向南擴展至凱歌樓,新擴城周約七里。凱歌樓為南門(原懷德門),增設西門叫威門,東門叫振武門,城周達十三里,這次展築的城垣,俗稱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延綏鎮總制鄧璋,因南關外人煙臻集,店鋪櫛比,奏築南關外城,將南城推至榆陽河沿,新擴城周十三里。築起南門,叫鎮遠門,並設西門二,北叫龍德門,南叫新樂門,這次展築的城垣,俗稱南城。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巡撫王遴築南門邏城,始把南城牆推到現址。在此之前,城垣多為土築,嘉靖、隆慶年間(公元1522年~1572年),巡撫張珩、邵光先,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19年)巡撫宋守約、王汝梅,總兵傅津、賈國忠等,相繼以磚包砌,加固城壁。當時城內建有大樓15棟,腰鋪47面,門7座(東門振武、威寧,西門新樂、龍德、宣武、廣榆,南門鎮遠。無北門)。城東西長約3250米,南北長約1212米,周長8924米,城垣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北城被流沙積壓,遂將北城回縮,東北隅回縮380米,西北隅回縮570米,新筑北城牆1462米,由北城東起793米處有一拐灣直至南廣榆門處又縮回190米。東城威寧門因北城縮而廢,原西門龍德門也廢除,原廣榆門為新城北門(新樂門即今之小西門,宣武門即今之大西門)。
榆林衛城榆林衛城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

榆林作為明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是當時陝北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作為其標誌性建築之一的榆林城牆,蜿如一條巨龍橫臥於毛烏素沙地中,其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古色古香的街市風貌,充分體現了十五世紀以來陝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內涵,是研究陝北古代政治、軍事、文化、建築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載體,也是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旅遊事業的珍貴資源。
榆林衛城榆林衛城

城牆

榆林衛城城牆是榆林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代戰亂,榆林衛城城牆損毀十分嚴重。從總體來看,目前城牆遺存段保存率達到79.89%,“古刀幣”形態依舊清晰可辨。其中,東城牆保存相對完整。
榆林衛城榆林衛城
從城牆遺存構成上看,現存城門3座、瓮城2座、城樓2座、馬面15座,其中鎮遠樓為重建建築。與1962年相比,目前有城門2座、馬面8座拆毀。除修復段外,基本沒有完好的部分,僅東城牆部分段落保存相對完好。
從分段情況看,徹底修復段、基本完好段僅占全部遺存段的55.35%。榆林城牆現有連續遺存段和遺址段各15段,遺存段中線長度合5280.38米,遺址段中線長度合計1288.4米。現存城牆段高度2.0-9.5米,頂寬0.32-9.71米,底寬0.48—15.31米,包磚層數25-118層。
面臨問題
據了解,榆林衛城城牆損毀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於人為破壞。比如基礎性設施建設、房屋建設、挖磚取土、打洞修窯等。一些人在城牆上攀登、隨意刻畫、耕作挖土及後期的不當維修等,也是人為破壞的重要表現形式。二是自然破壞。自然破壞因素主要有風化、風蝕、洪澇雨蝕、水滲、植物等。
從破壞速度方面看,1962年至1986年間破壞速度較快,1986年至今破壞速度明顯減緩。在破壞嚴重的衛城城牆上,我們看到,城牆夯土牆體缺失、頂部海墁破壞、雉堞缺失、包磚牆缺失,其中以頂部海墁和雉堞缺失最為突出,僅個別段落有少量殘存。
保護
榆林衛城城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名城的象徵和標誌,榆林城牆遺存部分因年久失修,整體損毀嚴重,加之人為侵蝕破壞,經常發生坍塌事件,不僅對周圍居民的安全形成很大隱患,也使榆林形象受到嚴重負面影響。
2007年,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視察榆林市文物保護工作中指出,榆林衛城的形制在國內外都是少有的,極具保護開發價值,陝西省文物局要儘快幫助榆林市做出保護規劃方案,付諸實施,國家文物局將從經費等多方面加大對榆林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支持力度。2007年榆林市文化文物局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始編制《榆林衛城城牆保護規劃》。
修葺
2012年5月,榆林衛城西城牆保護工程啟動,項目總投資5500多萬元,計畫於2012年11月底完成。
2012年9月,城牆修葺工程被指責為“貼皮工程”,“僅重新修復城牆外側牆壁,其餘幾乎不動”,只將古城牆當做一般性的土木工程。這種做法在很多文物學家看來是一種變相的破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