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城牆

榆林城牆

榆林城牆指的是明代為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榆林的城牆,屬於名勝古蹟、古城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林城牆
  • 外文名稱:Should's ancestral hall
  • 地理位置榆林
  • 著名景點:榆林城牆
修築歷史,維修擴建,城牆簡介,

修築歷史

榆林,明代為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據《延綏鎮志》、《榆林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駐守綏德延綏鎮都督王禎在榆林莊(今普惠泉處)始築榆林城堡,“城座不過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綏鎮巡撫餘子俊在城北(今官井灘)增築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將延綏鎮治所由延綏移駐榆林城堡,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
榆林城牆榆林城牆

維修擴建

由於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榆林城池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維修擴建。
第一次,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巡撫黃獻向北展築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廟一帶,俗稱北城。
榆林城牆榆林城牆
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撫熊繡展築南城廓至凱歌樓(原名懷德門,正德末年巡撫都御史姚摸改為此名),俗稱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總制鄧璋擴築建成南關外城,推至榆陽河沿,俗稱南城。
此即歷史上所稱“三拓榆陽”。
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歷代駐榆官員對榆林城垣屢加修築,除增高加厚外,並相繼完成全城牆外部的青磚包砌。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東城門兩座,即威寧門、振武門;南城門一座,即鎮遠門;西城門四座,即廣榆門、宣武門、龍德門、新樂門;北城垣無城門;中部建有鎮北樓,加上各城門樓,城牆四角樓及東城上的訊敵樓、觀遠樓,全城牆上共建有城樓14座,城周長5354步,東門、南門有瓮城,並設千斤閘,與城牆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清代,榆林城牆多次進行修築,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沒,時值關中等地回民造反,道憲常瀚令棄北城,在廣榆門東西縮筑北城牆,長438丈。其後同治六年(1867年)、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次較大規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國年間,榆林城牆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積2.1平方公里。
榆林城牆榆林城牆
1938年和1939年,我國著名作家老舍來榆,曾描寫道:“城扁街寬”,“堅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後因兵資大部分城樓塌毀。解放前夕宣威門(俗稱大西門)猶保存完好。今日城東南角之魁星樓遺蹟尚在。

城牆簡介

歷史文化名城榆林,東依駝山,南憑榆陽河,西臨榆溪,北踞紅山。榆林建城歷史已有五百多載,研究古城牆對於歷史文化名城榆林來說很有必要。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禦蒙古遊牧部族南侵而構築工事的最佳選擇。榆林城建位置在長樂堡保寧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鎮。其城東依駝峰山,西臨榆溪河,南帶榆陽水,北鎮紅石峽。據有關資料稱,榆林城牆“頂寬三丈,底寬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約為12米。據報載北京明城牆牆體高11.6米。榆林為明朝九邊重鎮之首,出於軍事之需要,城牆高度已超過北京城牆。城牆上建磚垛口1700多個,據說有邏城72個,並在此置火炮。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牆保存較完整,時東城牆長2293米,西城牆長2184米,南城牆長1059.5米,北城牆長1125米,城垣周長6761.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