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

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

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文化大革命期間榆林地區政權的組織形式(行政單位)。管轄今陝西榆林市,1968年成立,1979年撤銷。榆林市位於陝西省的最北部,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漠的交界處,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總人口351.63萬,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
  • 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
  • 類型:一級政權機構
  • 前身榆林專員公署
發展歷史,相關:榆林,相關:革命委員會,

發展歷史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8年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政權機構。
文化大革命之後:1979年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相關:榆林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陝甘寧蒙晉五省(區)接壤地帶。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鄂爾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黃河沿東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長城橫貫東西700多公里。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平均海拔1300米,氣候屬暖溫帶和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境內有53條河流,北部有200多個內陸湖泊,其中紅鹼淖為陝西最大的內陸湖,總面積67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0億立方米。
全市轄1區11縣,222個鄉鎮,5545個村民委員會。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為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總人口351.63萬,其中農業人口292.73萬。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是陝西面積最大的一個市。截至2009年底,榆林榆陽區城區面積擴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50.3萬,城鎮化率由2004年的27%提高到40.5%
榆林歷史悠久。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宋以後,分屬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設榆林衛,素有“九邊重鎮”之稱。清朝設榆林府,民國榆林道。建國後為地區建制,2000年7月撤地設市。

相關:革命委員會

革命委員會,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各級政權的組織形式,簡稱“革委會”。1968年上海首先發起一月風暴奪權運動,由民眾組織奪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級政府的權力,組織一個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權機構,由張春橋命名為上海人民公社,以後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全國各地效仿,紛紛奪權,各地組織的新政權名稱並不統一。毛澤東認為上海公社的名稱不好,發出了“最高指示”:“還是叫革命委員會好”,於是這半句“革命委員會好”成為全國必須遵守的法律,全國各級政權,從省一級到工廠、學校的政權機構全部改名為革命委員會。
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分別,合為一體,人員採取“三結合”方式,即包括有部分沒有被打倒的“革命幹部”,民眾組織代表,和“工宣隊”、“農宣隊”或部隊軍管代表組成(全稱為《工人(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主要是進駐機關、學校和文化事業單位的工人、貧農、下中農的代表)。在這種機構中,幹部由於熟悉業務,一般負責日常業務,工農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針,民眾組織代表維護本單位下層人員的利益。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工農兵代表逐漸撤出革命委員會。隨後,1978年憲法進行修改,第五次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於1979年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各級人民政府。至此這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終告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