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壯民,1933年2月生,神木縣沙峁鎮菜園溝村人,中共黨員,1948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共榆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壯民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3年2月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籍貫:神木縣沙峁鎮菜園溝村
- 職務:陝西省人大常委會榆林地區工作委員會主任
簡介,貢獻,
簡介
劉壯民,1933年2月生,神木縣沙峁鎮菜園溝村人,中共黨員,高中文化程度,中共黨員。歷任助理員、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農工部長、縣委書記;1982年1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榆林地委委員、抒署副專員;1988年5月至1993年3月任中共榆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1993年4月至現在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榆林地區工作委員會主任。
貢獻
劉壯民1948年參加工作,1948年至1950年在榆林地區地幹校師範班學習。1950年至1973年的23年時間裡,先後擔任過神木縣王桑塔區鄉長、區助理員,中共神木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農工部部長,中共神木縣委副書記,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辦事組副組長、黨組副書記等職。在此期間,主要搞調查研究和文案綜合工作,在為領導當好助手的同時,也為自己以後走向更重要的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3年9月,他來到百廢待興的佳縣擔任縣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在佳縣的近十年時間裡,他經歷了“農業學大寨”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個不同的時代,譜寫了他人生中輝煌而難忘的篇章。1981年12月,劉壯民同志調離佳縣,先後擔任中共榆林地委委員、行署常務副專員,中共榆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地區人大工委主任等職,為榆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73年9月,劉壯民同志臨危受命,來到人民生活最困難、“文革”中兩派鬥爭很激烈的佳縣,擔任縣委書記兼縣革委會主任。當時,全縣18萬人口,只有山樑薄地67萬畝,其中水地僅3500畝。1972年,全縣產糧僅2000萬斤,年人均口糧110斤,缺衣少食的情況普遍存在。為了活命,15000多人外出乞討、逃荒,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洋芋、紅薯蔓子成了在家老百姓的主要口糧。佳縣是當時全省最貧窮的縣之一。
劉壯民同志不惜犧牲節假日和休息時間,投入撥亂反正的艱難工作之中,針對人民民眾把矛盾的根源歸於那場浩劫全國人民的“文革”運動,推心置腹地告訴大家,當前首要的問題是讓老百姓填飽肚皮。經過他反覆細緻、熱情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化的人民內部矛盾得到化解,生產逐步得到了恢復,全縣再現安定的局面。
粉碎“四人幫”後,在開展“揭、批、查”運動中,劉壯民堅持原則,採取思想批判從嚴、組織處理從寬的措施,教育、感化和挽救了一大批老同志。當年“學生派”的領袖人物李樹有感慨地說:“劉壯民顧大局,識大體,不管對哪一派,一碗水端平,對事不對人,不僅不計前嫌,而且還提拔重用我,我的前途是劉書記開拓的,我的政治生命是共產黨給的!”
劉壯民除大膽任用兩派中的優秀幹部外,還啟用剛解放出來的老
幹部,而且破格重用新湧現出來的年輕幹部。他公正無私的工作作風
和以誠相待的人格魅力,贏得了雙方的高度信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用真情感化了每一個人,使雙方化干戈為玉帛,團結起來,一心一意跟著他與全縣人民齊心協力,征山治水,改變貧困面貌。佳縣縣委巧妙處理兩派矛盾的事跡在周邊各地迅速傳播開來,連山西臨縣縣委的領導也帶領幹部前來佳縣,學習化解兩派矛盾的先進經驗。
佳縣是純農業縣,十年九旱,再加上人多地薄,人民生活極為困難。為了改變佳縣“一窮二白”的面貌,劉壯民深入調查,分析縣情,制定發展規劃。他說,要讓佳縣人民吃飽飯,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征山治水,改變落後的生產條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劉壯民的格言。本著“以糧為綱、多種經營,農、林、牧全面發展”的方針,他帶領縣領導一班人,身先士卒,親赴第一線。一把鐵杴、一頂草帽和一個水壺是他隨身攜帶的“三件寶”,親自上陣和農民一樣扛石頭、擔糞、背莊稼,與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苦同樂。
1974年,劉壯民帶領縣、社、隊三級幹部赴大寨參觀學習回來後,在全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高潮。他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狠抓三田建設,修梯田、打壩堰、治渠灣,移河改道,先後新修梯田40萬畝,新修水壩地3萬畝,實行科學種田,推廣兩雜兩薯,農林牧副綜合發展,動員全縣人民發揚“萬里千擔一畝田”的實幹精神,擔水點種玉米和高梁。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使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日益好轉,即使在1979年大旱和冰雹雙重災難面前,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23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到1979年,佳縣基本上實現了“山山梯田化、溝溝都有壩”的大寨式景觀。
在劉壯民及其他縣委領導的帶領下,經過幾年艱苦奮鬥,發展生產,從1973年起,佳縣吃返銷糧的數量逐年下降,到1978年,不再吃返銷糧;1979年,向國家上交公購糧500萬斤;1981年,糧食產量突破1.4億斤,人均706斤;到1981年底他離開佳縣時,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在注重糧食生產的同時,劉壯民還特別重視佳縣的水、電、路等
基礎設施的建設。就在他來到佳縣的第二年,他同縣委其他領導,前
往山西省臨縣求助,解決電力問題,終於從山西省克虎寨跨黃河拉過
來一條“生命線”,為佳縣山城的老百姓解決了期盼已久的照明問題;接著,又在山城建起蓄水池,從黃河引水上山,還為各機關單位鋪設了自來水管道,結束了佳縣山城祖祖輩輩從山下擔水吃的歷史;在通鎮建起了35萬伏變電站,架通了天橋電站通往佳縣的電路,徹底解決了縣城及周邊社隊的用電問題。
1974年,省計委主任曹素仁來佳縣視察工作時,劉壯民不失時機地把想在佳蘆河上修建一座大橋的構想告訴了他,曹主任當場答應。1975年,當時榆林地區第一座混凝土雙曲孔大橋——佳蘆河大橋終於竣工通車。之後,他又四處奔波,爭取項目,和幹部民眾一起努力,不僅修通了備公社通往縣城的土公路,而且還先後建起了譚家坪、峪口、通鎮等地十幾座大橋,大大改善了佳縣的交通狀況,填補了佳縣一無大橋二無鄉村公路的空白。
劉壯民同志在佳縣期間,除農業、交通、水電之外,文教、醫療、衛生等也百業興旺。通鎮、烏鎮、坑鎮、店鎮等八大地段醫院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醫療條件和技術,成為周邊各縣甚至是榆林和山西等地病人首選的求醫問藥的理想去處。
1979年,《人民日報》報導了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土地承包的事跡以後,劉壯民解放思想,大膽決策,堅持改革,在佳縣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親自深入生產大隊,認真調查研究,制訂方案,邊摸索邊前進,足跡踏遍了佳縣23個公社的山山水水。當全省許多地方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抱等待、動搖和觀望的態度時,劉壯民帶領縣委一班人,堅定不移地堅持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佳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當年,糧食產量突破1.4億斤,比以往正常年景翻了一番,在全區乃至全省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為了鼓勵先進,督促後進,對在土地承包後實現了“千元錢、萬斤糧”的先進個人,政府組織人員敲鑼打鼓前去慰問,劉壯民還親自為他們戴紅花,進行表彰和獎勵,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幹部和民眾的積極性。1981年,以報導大寨而著稱的新華社資深記者馮東書先生攜同戴秉國記者,不遠千里專程從北京趕到佳縣採訪,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佳縣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進經驗。
劉壯民同志在佳縣任職的近10年時間裡,他帶領一班人,為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創造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業績。
1981年以來,劉壯民同志先後調任榆林地區行署副專員、常務副專員後,多次陪同國務委員、國家計委主任宋平及中央、省上有關部門的領導視察、調研和論證神府煤田的開發。
1988年,劉壯民同志任榆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兼神府煤田開發經營公司總經理。此時,恰好也是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期,全區各種社會矛盾凸顯,100多萬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下,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不能適應大開發的需求。他帶領機關幹部深入農村和廠礦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後,提出繼續堅持“南治土、北治沙”的方針,發展“羊、棗、薯、果、豆、油、煙”為主的七大農業主導產業,並提出走工業富區的路子,加快推進“煤、氣、油”等資源的開發。地委先後制定了“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鼓勵個戶、聯戶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分片治理,不限人數和對象”,“誰治理、誰經營、誰受益,長期不變,允許繼承和轉讓”等一系列優惠
政策,極大地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加快了治理開發的步伐。
1988年9月,他赴北京向國家計委、林業部專題匯報榆林治沙情況,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國家計委和林業部當即答應支持1300萬元用於榆林治沙造林。同年秋天,他帶領技術人員深入到北部沙區鄉鎮和農村的田間地頭,走訪民眾,實地調研,親自撰寫了發展沙區綠洲農業的調研報告,並刊登在《榆林日報》上,他還責成相關部門編制出了可行性報告和實施方案。1991年3月,國家計委、中國扶貧基金會、華能精煤公司等聯合調查組到項目區考察,肯定了該項目的開發價值;同年7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項目實施,總投資2億元,被列為20項興陝工程之一。該項目歷時9年,新修平整水地60萬畝,打各類水井6461眼,建成35千伏變電工程3處,架設10千伏農電線路1150公里,栽植防護林網1000多公里,新建和完善農技服務站點110處,引迸、推廣示範適用技術10多項。沙區糧副基地的建設是榆林第一次採用綜合治理、立體開發的現代化方式,使60萬畝荒沙變成
了綠洲,糧食產量達到42.46萬噸,比實施前翻了一番,7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該項目的實施,極大地豐富了糧油和肉、蛋、菜等副食品,榆林沙區呈現出“田成方、林成網、井窖布、渠相連、村村通公路、電網連萬家”的新格局。1997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帶領國家相關部委領導來榆視察項目,對該項目建設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並感慨說:“荒沙灘地在幾年內能變成高產田,真不簡單!”。
1988年,神府煤田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大開發階段,劉壯民同志與
神華公司領導共同研究解決了礦區建設中包神、包朔鐵路建設,包神府、神大二級公路建設和集裝站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征地、拆遷、井田規劃、運力分配、勞動力安排等問題。他先後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第一書記喬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等視察神府煤田,並參與開發神府煤田等重大項目的決策。1988年到1989年,年產1200萬噸的大柳塔煤礦和年產1000萬噸的活雞兔煤礦、石圪台煤礦等先後正式投產,正式拉開了神府煤田大開發的序幕,為榆林以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其間,他還領導組織修通了榆神二級公路和佳米、榆靖、榆定等三級油路,構建了榆林地區交通網路框架的新格局。
1990年,榆林行署在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上,採取外引內聯的方式提供優惠政策,鼓勵省外、省內民營企業投入到資源開發上來,積極鼓勵靖邊縣政府與蘭州軍區協作,對靖邊青陽岔區域進行風險勘探,並探明了定邊、靖邊、橫山、子洲等區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加快油田開發的步伐,他親自選址、制訂方案,籌建靖邊煉油廠,該煉油廠目前已經發展為榆林市的龍頭企業,為國家年上交稅利10多億元。
1991年,石油部部長王濤來靖邊視察長慶天然氣,劉壯民同志聞訊後連夜趕往靖邊匯報工作,請求王部長支持幫助鋪設橫山至榆林的天然氣管道,為地方自籌資金建成榆天化一期3萬噸的甲醇生產線創造了條件,也為榆林城區機關和市民使用天然氣奠定了基礎。
1996年,劉壯民同志高職休養,可仍然心繫人民。1997年,按照市委要求,成立了市老區建設促進會,他擔任了會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會全體老幹部圍繞促進西部大開發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為此,劉壯民同志被譽為“老有所為的好黨員”,先後兩次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離休幹部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2004年,又被省委和省政府評為全省老幹部先進個人。樹高千丈,不忘根本。他先後為家鄉菜園溝村籌措資金150多萬元,用於該村的各項建設,為村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