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山,自古以山上盛產榆木而得名,原屬高台縣轄屬。1954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後,劃歸該縣韭菜溝鄉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木山岩畫
- 時間:1987年
- 地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對象:古代岩畫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榆木山,自古以山上盛產榆木而得名,原屬高台縣轄屬。1954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後,劃歸該縣韭菜溝鄉管轄。1987年夏天,張掖地區文物普查隊到肅南縣普查文物工作。聽當地牧民說榆木山內有古代岩畫,於是就興致勃勃地來到這裡。榆木山方圓百里,道路崎嶇。這裡古代曾是榆樹成陰、芳草萋萋的山地草原,如今已是木去草稀,難怪清代詩人石階寫出了“千古榆山山下路,他年斧鉞許重來”的詩句。經文物工作者初步調查,榆木山內岩畫分布在黑石頭溝、寡婦房子等山溝內的山岩石壁上。後來肅南縣民族博物館又組織人力、物力對榆木山岩畫進行普查,發現老虎溝、大石灘溝、象牙台子、木頭井子、灰房地子等處也有岩畫遺存。
人文歷史
這些岩畫的內容有狩獵圖、畜牧圖、動物圖、交媾圖、交戰圖、圖騰、文字元號等。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狩獵是獲取食物的重要方式。岩畫中有許多幅描繪古人騎馬拉弓射殺動物的場景,有單人獵和群獵。如黑石頭溝有一幅岩畫,一人騎馬拉弓正射向一頭奔跑的野牛,另一幅則是兩人騎馬拉弓追殺幾頭奔跑的鹿,這種騎馬射獵的岩畫在榆木山還有多處。古代西北民族皆以狩獵善射著稱於史。 《漢書·西域傳》載,匈奴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榆木山岩畫早期狩獵圖,為我們再現了狩獵時代人與大自然鬥爭的一幕幕生動圖景。
榆木山岩畫大部分表現了各種動物和古代遊牧民族“隨畜遷徙,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情景。畜牧多以牛、羊、狗畫面為主,動物畫面多以岩羊、鹿、野牛、狼等為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畜牧和狩獵並舉的遊牧經濟。
榆木山岩畫中有一幅表現男女裸體交媾的畫面,畫面運用抽象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及女性高突的乳房,強烈地表達了遠古先民對種性繁殖的願望和崇拜的心理,他們通過這種無言的方法來展示其對生命的渴求和對美的享受,為我們真實地反映了遊牧民族對祖先、對生殖崇拜的精神世界。岩畫中的交戰圖描繪兩人騎馬相對,似在交戰又像在相互爭奪一隻被射獵的動物。
岩畫中還有一些奇特的文字元號和圖騰,文字元號像簡單的字母,不可識。這些字母是遠古時期遊牧民族最初的文字雛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圖騰有太陽、月亮等,說明先民對日、月的崇拜。
雷山岩畫與榆木山岩畫風格迥異,在一塊大岩石上刻滿了各種力形,有手印、足印、“田”字等,均為佛教中“吉祥的雲相”。
榆木山的岩畫鑿刻手法原始古樸,有的採用線刻法,有的採用剔地法,多用堅硬的鈍器在岩石上剁刻而成,表現手法粗獷形象,顯得笨拙。這些岩畫時限跨度大,涉及古代河西眾多民族。這些民族有羌族、月氏、烏孫、匈奴等,其時代,專家多認為屑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遊牧民族文化。雷山岩畫則屬於唐代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