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山夼村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6.7公頃。適宜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420戶,1236人。有於、初、梁、邢、張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為初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山夼村
  • 面積:約3平方公里
  • 人口:1236人
  • 耕地面積:166.7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于姓建村,因建村於榆山西側山夼之中,故命名為榆山夼村。洪武末年,初、梁、邢姓等自外地來村定居。 榆山夼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54′。東與北臥龍村為鄰,西與萊陽市前嵐子前村相接,南與東土堆頭村為鄰,北與萊陽市史家疃相望。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2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本村青年號水庫竣工。
1965年建起榆山夼國小。
1966年解放軍總參謀部某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梁振友(本村人),去陝西省洛南縣搞農村工作,在永星大隊的石頭峪河,為搶救即將溺死的兒童殷宏山,不幸犧牲。
1969年本村第一座水庫建成,庫容17萬立方米。
1978年北溝水庫工程建起,庫容15萬立方米。
1983年1月村集體投資8萬元,全村通電。 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村集體投資8萬元,全村普及電視,成為當時少有的電視村。
1991年7月27日(農曆十月十六日)本村集貿交易市場開市。
1992年春投資11.5萬元,全村用上了自來水。
1993年投資13萬元,建起下河大口井。 1999年投資25萬元,建起東溝水庫,庫容25萬立方米。
2000年底安裝程控電話210部。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僅有140公斤,總產2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量51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5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590公斤,總產達到59.93萬公斤。 1986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紅富士蘋果40公頃。1998年以來,先後栽植釀酒葡萄17公頃,並與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簽訂產銷契約,成為其葡萄供應基地。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863萬元,其中農業540萬元,畜牧養殖業318萬元,林業5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網扣加工,從業人員約20餘人,收入僅夠自給。1983年以來,本村先後辦起了油坊、粉坊、磨坊、豆腐坊,規模都不大。1997年,建起芋頭加工廠2處,從業人員180餘人,收入近100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6人,收入150萬元,其中工業110萬元,建築業40萬元。
第三產業1991年後,發展起電氣焊部、理髮店、商店、修理鋪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2人,收入148萬元,其中運輸業30萬元,商飲業35萬元,服務業8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只有少數人有條件上學。建國後,適齡兒童入學率逐年提高,教育質量明顯改善。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7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僅有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68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88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純收入800元。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400元,全村有運輸汽車3輛,各種農用車220部、機車56輛、電話212部、彩電300台、電冰櫃50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僅6平方米。建國後,整修了街道,統一規劃了新房區,舊房多進行了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冬,本村成立黨支部,初銘君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村社),並進行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80餘人,隨軍參戰人員46人,支援解放戰爭。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0名。2002年,有黨小組5個,黨員55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初銘君、於連明、於俊東、初安亭、初丕倫、初忠仁、初海波。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海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治安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連芳、於連福、於連明、初長順、初長平、梁振芳、賈樂同、初安亭、梁彥正、初長久、初海波、初華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