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土堆頭村

西土堆頭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6′,北緯36°53′,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3.3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土堆頭村
  • 外文名稱:xitu duitou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
  • 電話區號:0535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北部
  • 面積:3平方公里
  • 方言:漢語-膠遼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魯F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于姓19世祖於志英由文登大水泊村遷來,在榆山西1公里處的土嶺腳向陽處安村定居。因村東有一個大土堆,故命村名西土堆頭。
東鄰東土堆頭村、榆山夼村,西靠梁家莊、萊陽市蘭家村,南接夾格莊,北連萊陽市嵐子前村。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12.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芋頭、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84戶,797人,均為漢族,于姓人口居多,另有初姓3戶,孫姓7戶。

大事記

1941年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村民協助部隊修築工事。
1942年國民黨頑固派趙保原部抓去村民14人,其中有兒童團長、婦救會長等。
1943年3月,經保釋被放回。
1944年10月趙保原部第五區隊夜間來村騷擾,被站崗民兵發現,報告村團部。民兵吹起軍號,敵人以為是八路軍,倉惶而逃,民兵繳獲其手榴彈12枚。
1945年2月12日(農曆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村民兵30餘人,配合八路軍討伐萬第趙保原部。
1950年成立互助組。
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3年黨支部書記孫月亭帶領民眾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挖築渠道1200米,整修渠道1100米,整修大寨田46.7公頃。 同年3月中共海陽縣委副書記衣更新、張言詩帶領全縣農村黨支部書記,來本村參觀水利工程,並撥款3萬元予以支持。
1974年3月中共煙臺地委書記王濟夫來村視察工作,撥給水利建設款5萬元。
1975-1976年建大口井2個,水庫1個,平塘4個,總灌溉面積46.7公頃。
1976年中共海陽縣委、縣政府授予本村“文明村”光榮稱號,獎匾一塊。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10月初太安、于海洋帶領村民修建了西河攔河壩,蓄水2.7萬立方米。
1998年11月在南山修長300米、寬8米的山路1條。
2000年6月建南河攔河壩,蓄水3.2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0公斤,總產10萬公斤。1975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3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到7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65公斤,總產20.61萬公斤。1976年以來,大力發展果業生產,栽植果樹8.6公頃。1996年,建蔬菜大棚11個,並發展了養牛、羊、豬、雞等畜牧業。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583萬元,其中農業383萬元,畜牧養殖業200萬元。
第二產業1927年,劉喜芝興辦德記網扣莊,劉生芝興辦順記網扣莊,劉德九興辦福順成網扣莊,劉文夫興辦協生昌網扣莊,劉作建興辦德泰興網扣莊,資本總額11000元,從業人員50人。均於1937年前後停業。1983年以來,建磨坊2個。1998年,外出從事建築業的約200餘人;全村從事機繡者12人。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8人,工業收入20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以來,先後建起理髮店2個、商店3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6人,收入181萬元,其中運輸業17萬元,商飲業19萬元,服務業14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8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左右。全村90多戶人家,就有12戶要飯的,有20多戶當僱工。1955年,人均糧食13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8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200元,全村有三輪車6輛、手扶車40輛、機車30輛、電視機160台、電冰櫃30台、電話90多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狹窄,僅有3米寬,坑窪不平,房屋全是破爛小草屋。1979年以來,有償搬遷街南住房,拓寬街面。1998年,街道加高整平,建起寬12米、長500米的大街。新蓋住房每間均為長3米,進深6米的大瓦房,玻璃門窗。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9年,村集體投資,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集體投資修建自來水,併購買了16mm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2000年起,每年仲秋節、春節,均為70歲以上老人送去過節禮品,人均30元,80歲以上的雙份。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于振舉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夏澤村黨小組,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成立黨支部,於立雲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和民兵組織,同盤踞在萬第的趙保原部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鬥爭。1946年,開展土地改革。1947年,土改複查,鬥爭地主惡霸,將沒收的財物、土地分給貧苦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同年,有6人參加了人民解放軍。1948年3月,發動民眾參加子弟兵團和支前隊,有13人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0名。2002年,有黨員39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立雲、于振舉、於殿進、於連恩、於風仁、於殿功、孫月亭、於作福、於殿舉、于海波、於龍光、於殿洋、張傳熙(掛職)、牟慶敏(掛職)、于海洋。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治安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步雲、於風岐、於風奎、於立雲、於殿禮、於殿功、於成恩、於作功、于振本、於殿鳳、於連恩、孫月亭、於桂彬、於作福、於龍光、於殿愛、于海慶、初太安、于海洋、於成家。

地圖信息

地址: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