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消費

概念性消費

概念性消費形成的供給,對概念本身就是一種滋潤和豐滿。概念形成,決不會僅僅是一個概念,環繞在其周圍的,一定是一個更大的“場”。概念性消費是把雙刃劍,斬殺消費者和供給者。

例釋,後天缺陷,利弊分析,

例釋

單位門口有個熟食店,專營灌腸和雞脖子。自從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熱播以後,熟食店的名字改了,新名字十分惹火——大腸斤!還別說,更名之後,保守估計,該店鋪的營業額上升了10個百分點,樂得老闆天天哼哼“呼啦啦,呼啦啦,你們快來買吧”。看來,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搭車,收效會立竿見影。但是像我等知識分子或者準知識分子,是不屑於搭這種車的,我們要搭車,就會換一種方式,比如,寫一本考證“大長今”來歷的書,搞幾篇關於中韓飲食關係的文章,拍一系列韓國傳統美食的圖片,總之,要感覺挺有文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你還是沒有離開“大長今”,雖然你甚至沒有“大腸斤”來得更具有震撼力。在大長今概念之下,你提供的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根本”打轉轉。
這就是概念性消費的魔法。而且,這種概念性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方向。當一個辭彙突然竄紅以後,圍繞著它的一個購買群體也隨即形成。也就是說,有買的才有賣的。有需求就有供給,有崇拜就有裝腔作勢。“超級女聲”正比賽得如火如荼,到書店裡轉一圈,李宇春和周筆暢的寫真集就已經擺上了櫃檯,為什麼要擺上來?因為有人要了解更多的東西。人們對信息過細過於求真的追求正在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此種追求心理從何而來?這當然值得考究,但不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我仍記得自己當年四處求購鄭智化貼圖時的狂熱,而那種求之卻不得的失落也讓人心酸。否則隱藏在概念之下的商機被發現和利用。郭敬明的作品在校園裡暢銷(暢銷自有暢銷的道理),迅速形成了“80年後”概念,喔,80年後原來是這個樣子啊!一群同樣留長頭髮自以為很酷的孩子們趕緊給自己的作文打上標籤:“80年後”!“快來買呀,快來買呀,‘80年後’揮淚大甩賣啦,三塊六一斤,來晚了就搶不著了!”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由概念性消費形成的供給,對概念本身就是一種滋潤和豐滿。概念形成,決不會僅僅是一個概念,環繞在其周圍的,一定是一個更大的“場”。海選“超級女聲”背後的全民如何狂歡?庶民如何脫穎而出?如何看待“超女”和傳統明星的氣質區別?等等,都是可以深思甚至做博士論文的。當良莠不齊的圖書、唱片和電視節目在“超女”概念下展開的時候,這個辭彙的“核心”就得到了充分釋放。誠然,這種外延方向不定,比如探討張靚影是否結過婚,到底和幾個人談過戀愛,李宇春是否同性戀等等,就完全背離了初衷。不過,只要提高警惕,這種背離是完全可以辨別的。隨著概念的名氣越來越大,供給量越來越大,對這個概念的解讀也就越來越呈多樣性。直到最後,概念成了一個文本,多樣性的闡釋把概念的“所指”變成“能指”。這種付出是值得的,一種文化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它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有切入點,不是憑空而來。讓文化下面的概念更豐滿,文化本身也就更完善,從而反作用於人們的生活。所以,概念性消費間接地促成了文化的成長,功績不可抹殺。

後天缺陷

概念性消費有著後天的缺陷。這些日子,由網路寫手寧財神編劇的《武林外傳》正在我們這個偏遠省會升溫,電視台播出的時候,當年萬人空巷的局面差點重演。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成千上萬個王財神、李財神站出來,用網路語言來寫各種各樣的劇本,這就是概念性消費的致命缺陷——創造力匱乏。我姑且把《武林外傳》叫做“網路電視劇”。這個概念可能很快就普及開去,並迅速得到發揚光大。但這種發揚光大是以對現狀的自滿自足為前提的。第一部“網路電視劇”的成功太突然太眩目了,保守估計為央視帶了5000萬元的利潤,而這種寫作方式不是你寧財神可以壟斷的,來吧,來吧,不用費多少腦子,直接克隆他就可以了,緊接著就會有一大批“網路電視劇”異軍突起,形成一個龐大的供給群和消費群。既然好看,就來一次“網路大狂歡”,尋開心嘛,那還不是多多益善。在這場狂歡中,供給者們其實是被一個鋼鐵一樣堅硬的圈子套牢在裡面,一點也不敢跨越雷池。他們亦步亦趨,謹小慎微,生怕被淘汰出局。別人吃肉,自己能喝足了湯也是不錯的嘛!他們深陷於這種已經被證明了的成功。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山珍海味吃多了也要噁心,更何況這些還算不上山珍海味。這是一個悖論,前者我們說,概念性供給會延展“概念”本身。延展不利,概念性的消費和供給不僅會收縮文化概念的內涵,甚至能毀掉這個概念。

利弊分析

蜂擁而上的供給無疑是泥沙俱下。一個概念之所以暢銷,自然是適合市場,以消費者的需要為指向。同所有文化消費一樣,最終要落實到需求上來。但文化消費同其他消費形式的不盡相同。在超市里,現磨豆腐很暢銷,大街小巷就都可以賣現磨豆腐。房地產商人賣房子時,看到業主們喜歡水,那就炒作“親水”概念,在小區里挖兩條蚯蚓一樣粗細的小溝,灌滿自來水,這就是“親水社區”了。你親水我就親水,你郊區我就郊區。大家都圍繞著親水做文章,讓概念庸俗化,無聊化。反正最終是以銷售量為考量,本是枝節末梢的東西,可以偏偏當成最大的賣點去推銷。而文化消費則相反,眾多的供給者不僅要賺到錢,還要讓操作的概念升華、提高。
所以,概念性消費是把雙刃劍,磨刀霍霍,斬殺消費者供給者。但大家開心啊!哪位主持人說過:痛並快樂者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