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葉

楸葉

楸葉,中藥名。為紫葳科植物楸Catalpa bungei C.A.Mey.的葉。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有栽培。具有消腫拔毒,排膿生肌之功效。常用於腫瘍,發背,痔瘡,瘰癧,白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楸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紫葳科
  • :梓屬
  • :楸
  • 分布區域: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
  • 採收時間:春、夏季採摘
  • 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綱目》)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肺、心、肝經。

功效

消腫拔毒,排膿生肌。

主治

用於腫瘍,發背,痔瘡,瘰癧,白禿。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頭上生瘡,發不生,兼白禿:楸葉,搗汁,塗頭上。(《子母秘錄》)
2、療瘰癧、瘺瘡:楸葉一味為煎,秋分前後,平旦摘葉十五斤,水一石,淨釜中煎取三斗;又換別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即成煎,納不津器中。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薑少許,同研令細,米粉二錢,同入膏中,攪令勻,先塗瘡上,經二日來,乃拭卻,即以蓖子勻塗楸煎滿瘡上,仍用軟帛裹卻,二日一度,拭卻,更上新藥,不過五、六日,便生肌平復,未穴者即內消。瘥後須將慎半年已來。(《篋中方》)
3、治瘺瘡:煮楸枝、葉,取汁煎令稠,塗,神良。(《龍門石窟藥方》)
4、治附骨疽:楸葉陰乾一兩,豬膽汁半兩。上二味,相和搗爛,塗瘡上封之。(《聖濟總錄》)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汁塗;熬膏塗;或研末撒。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摘,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楸又名木王、楸樹、金絲楸、梓桐、旱楸蒜台、水桐。小喬木,高8-12cm。樹幹聳直,枝直向上。單葉對生;葉柄長2-8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5cm,寬達8cm,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闊楔形,有時基部具有1-2牙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無毛。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時圓球形,2唇開裂,先端2尖齒;花冠淡紅色,內面具有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長3-3.5cm;雄蕊4,二強;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蒴果線形,長25-45cm,寬約6mm。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cm,寬約2mm,兩端簇生1列長白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肥沃的山地。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有栽培。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搗敷瘡腫,亦煮湯洗膿血,冬取乾葉,湯揉用之。”
2、《綱目》:“拔毒排膿。”
3、《聖惠方》:“治灸瘡多時不瘥,癢痛出黃水:用楸葉搗羅為末,敷瘡上。”“治小兒眼有障翳:楸葉三兩(嫩者),爛搗,以紙裹,更將泥重包,著猛火燒之,候泥乾,即取出,去泥入水少許,後取汁,以銅器盛,慢火漸漸熬之,令如稀餳,即貯入瓷合中,每日一度點一綠豆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