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臭氧空洞

位於極地上空大範圍臭氧層厚度減薄和濃度減弱的區域。以南極上空較為明顯,北極上空也有出現跡象。習慣上將極地上空臭氧總量降到低於200多布遜單位(表示大氣臭氧總含量和濃度的單位)的區域稱為“極地臭氧空洞”。主要由地面上使用氯氟烴(氟里昂之類)造成。臭氧層有保護低層大氣免遭強紫外線侵入的作用,臭氧層出現空洞,會導致人類皮膚癌等疾病的增多,對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為防止極地臭氧空洞擴大,1985年3月在維也納,美國、日本、加拿大、蘇聯等20多個國家簽署了國際公約——《臭氧層保護條約》。在此基礎上,又於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婁會議上制定了限用破壞臭氧層物質的國際合作框架性協定——《蒙特婁議定書》。在2002年因各地減少氟里昂致冷劑的使用,極地臭氧空洞的擴大有減緩趨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