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

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

《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內容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展開了諸多軍事行動。《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為我們介紹的是發生在挪威、芬蘭與蘇聯這三個極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包括:1939—1940年的蘇芬冬季戰爭,1940年德軍入侵挪威,德軍企圖攻占莫曼斯克的軍事行動,以及德軍攻擊盟國北極運輸船團的戰役等。 關於戰爭是如何在極北區域進行及其對德國戰略的影響等議題,《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是一本開創性的專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
  • 作者:克里斯•曼 克里斯特•喬根森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762697
  • 外文名:Hitler's Arctic War:the German Campaigns in Norway,Finland and the USSR 1940-194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16
  • 品牌:大象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展開了諸多軍事行動。由克里斯·曼、克里斯特·喬根森編著的這本《極地戰爭——德軍在挪威、芬蘭與蘇聯的戰爭》為我們介紹的是發生在挪威、芬蘭與蘇聯這三個極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包括:1939-1940年的蘇芬冬季戰爭,1940年德軍入侵挪威,德軍企圖攻占莫曼斯克的軍事行動,以及德軍攻擊盟國北極運輸船團的戰役等。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克里斯·曼(Chris Mann) (瑞典)克里斯特·喬根森(Christer Jorgensen) 譯者:於倉和

克里斯·曼(Chris Mann)是英國蘇里大學及倫敦大學學院的《歐洲史》講師,著有《德國納粹黨衛軍“骷髏”師》,還與馬修·休斯合著有《T—34坦克》、《豹式坦克》和《裝甲擲彈兵戰術》等書。
克里斯特·喬根森(Christer Jorgensen)於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1805—1809年間的英國—瑞典同盟。他是百科全書軍事條目正文的作者,著有《20世紀的戰車》(Tank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書。目前定居於瑞典。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德國、芬蘭與冬季戰爭
第二章 入侵挪威
第三章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冒險
第四章 冰凍前線上的僵局
第五章 北極運輸船團之戰
第六章 紅色風暴:史達林的復仇
第七章 占領的代價
結論 希特勒的極地戰爭
注釋

序言

北極圈的海洋和陸地是地球上最荒涼的地方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塊區域淪為戰場,對當地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前所未見的大事。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北部的氣候嚴酷無情,對軍事作戰提出最極端的要求,舉例來說,士兵們必須如同應付敵人行動般應付自然環境可能帶來的危險,面對所有的生理問題。在冬季,有些危險顯而易見,像失溫、脫水、雪盲甚至曬傷,也很有可能在經常下探零下40℃的低溫中被凍死。風寒因素(wind-chill factor)更增加了凍傷的可能,熱傳導則可能導致肌肉粘在武器和車輛的金屬零件上。武器和車輛則需要使用特殊的潤滑油更頻繁地保養,也需要更多燃料用來加熱和運輸,引擎得要定時轉動甚至持續發動。在如此氣候下作戰的士兵們則需要攝取更高的卡路里。
以上這些狀況都加重了後勤系統的負擔,這塊地區缺乏交通建設,道路寥寥無幾且狀況不佳,因此部隊和補給通常通過海路運輸。冰凍的地面如果不是不可能就是難以掘出壕溝,增加了部隊在戰火中倖存的難度。在這樣的地帶中,戰鬥人員必須極為強健、受過高度訓練並且裝備精良,若不如此就會蒙受傷亡。
海上的危險
同樣地,冰冷的北極水域也被證明是格外嚴酷的戰鬥環境。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能夠使經北角(North Cape)至莫曼斯克(Murmansk)的海上航路在冬季暢通,但其產生的波浪可說是世界上最洶湧的。在墨西哥灣流上被帶往北方的剩餘暖空氣與從北極向南吹的冷風激烈對流,再加上地球自轉,產生了大型低壓,進而引發驚人的強風。巨浪拍打船身,濺起無數浪花,迅即在寒冷的空氣中結冰。船隻破浪航行,在海中搖晃顛簸,因而會沾到所謂的“綠水”,時常就這么凍結在冰冷的鋼鐵上。它們逐漸變大增厚,形成一層笨重的冰凍外殼,逐漸累積的冰增加了船隻上部結構重量,使船只得消耗更多油槽中的燃油或煤倉中的煤炭,船隻下層的重量因而減輕,使穩定性降低,翻船的風險便增加,而這樣的冰也會使甲板上的機械設備和武器卡住。說得更直接一點,船員的舒適與否還要緊些,但船上的生活條件,特別是諸如驅逐艦等小型船隻,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這些海域中最重要的作戰艦艇,由於寒冷、潮濕,以及海浪引起的無休止顛簸,狀況十分悽慘。再者,成堆的大塊浮冰在冬季向南漂移,可以把北極海域的寬度在部分地方縮減到僅僅128千米(80英里)左右,要想偷偷溜過不被注意更是難上加難。在夏季,永晝同樣使敵對雙方更可能用肉眼就可以標定位置。極地的海域也對導航造成獨一無二的問題,羅盤會因為接近北極的關係而受影響,就算使用六分儀、曆書和經線儀,也會被霧、靄、冰以及低氣壓引起的多雲天氣所妨礙。船隻時常迷向,而在戰爭期間迷航的船隻會是敵方潛艇的絕佳獵物。一旦船隻被擊沉或飛機遭擊落,在極少達到4℃以上的海水中,人員生還的幾率微乎其微。就算幸運獲救,也不能保證他們存活下來,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對於如何處理失溫狀況的了解仍屬有限。
儘管有上述這些狀況,為了控制歐洲北極圈地帶和周圍北方水域所進行的爭奪,相對來說是晚近才有的現象。當然斯堪的納維亞在過去的戰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畢竟那兒是維京人(Viking)的故鄉。在16世紀大部分時間中,丹麥人和瑞典人於卡爾瑪聯盟(Kalmar Union)破裂之後互相爭奪波羅的海(Baltic Sea)的統治地位。然而在往後100年左右的時間當中,在古斯塔夫·阿道福斯(Gustav Adolphus)和他的繼承人領導下短暫崛起之瑞典霸權,使丹麥人確信:縱使他們可以在17和18世紀的多場戰爭中拿到若干被放棄的利益,最終還是得退出競逐。瑞典的主要競爭對手變成俄國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而在公元1708年查爾斯十二世(Charles XII)進兵莫斯科(Moscow)失敗後,瑞典支撐其波羅的海帝國的希望也隨之煙消雲散。儘管如此,瑞典人和俄國人的對抗在18世紀的剩餘時間中依然持續著。不過對丹麥和瑞典而言,拿破崙戰爭造成了頗為不忍卒睹的經驗,使這兩國確信在國際關係中維持低姿態是最佳路線,丹麥和瑞典於是將波羅的海區域支配權的競爭留給俄羅斯以及新興勢力——德國。
到了2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就如同其地理位置般,被貶至歐洲政治的邊緣位置。丹麥、新獨立的挪威和瑞典都在國際事務中保持中立的政策,這使它們雖然不是毫髮未傷——這三個國家的商船隊因德軍無限制潛艇戰而損失慘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卻可以全身而退,因此都沒受到什麼傷害。至於芬蘭,則抓住沙俄垮台及隨後布爾什維克(Bolshevik)革命時的機會宣布獨立。芬蘭就像她的斯堪的納維亞鄰居一般,在20世紀20及30年代信任新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能保障她的安全。不過當國際聯盟面對日本、義大利和接下來納粹德國的侵略無法發揮作用時,斯堪的納維亞各國表明嚴守中立的立場,冀望正在形成的風暴不會侵襲她們。
瑞典人,特別是芬蘭人,因為在東邊與蘇聯為鄰,千方百計地設法增強防務,20世紀30年代執政的挪威勞工黨政府和丹麥社會民主黨政府則選擇把錢花在別的地方。20世紀30年代末期,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備戰不力,挪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了節約成本,當局取消陸軍的野戰演習,而海軍也基於相同的理由,從1918年以後就再也沒有出港。裝備在最佳狀態時被報廢,經費也被擱置,只購買了一輛戰車,“如此一來挪威士兵在這一生當中至少會看過一次戰車”。在1932年,空軍曾從義大利採購卡普羅尼(Caproni)的飛機,購買原因不是飛機的性能,而是因為可以用魚乾來替代支付款項!挪威人相信英國皇家海軍將會抵擋德國人,而丹麥人則做出結論,認為一旦德國決定入侵,他們也無計可施——這很可能是正確的。這樣的態度也在挪威瀰漫,儘管挪威國王哈康七世(Haakon VII)早在1932年就已對英國海軍上將約翰·凱利爵士(Sir John Kelly)預言:“如果希特勒取得德國政權,且緊抓著不放,歐洲在這10年內將會爆發戰爭。”
中立之所以能作為外交政策,是依靠權力平衡的維持。如果失去平衡,各小國儘管已經聲明中立,但如果她們對發動侵略的鄰國來說具有戰略重要性,就還是會受到傷害。如同哈康國王準確預料的,希特勒成為德國獨裁者,破壞歐洲的權力平衡,把挪威、丹麥和芬蘭拖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並且在125年來首次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變成戰場,而他的戰爭也將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把現代戰爭帶到北極地區。對英國發動戰爭的戰略需要將導致德國入侵挪威,而德國納粹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的巨大衝突將向遙遠的北方延伸,而且當西方盟國試圖援助布陣迎敵的蘇聯時,戰火更將深入北角的冰冷海域。
雖然學術上針對挪威戰役和北極運輸船團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對希特勒在北極進行的戰役仍可說是付之闕如,本書將討論德軍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更多行動,例如在莫曼斯克附近地區針對蘇軍獨一無二的作戰。克里斯·曼(Chris Mann)已完成一項冬季戰爭期間德國與芬蘭關係、德國入侵併占領挪威與北極運輸船團作戰之研究,而克里斯特·喬根森(Christer Jorgensen)則負責1941-1945年的德蘇對抗。他們也對希特勒的北極戰爭作出完整統計和分析,這雖然是一場次要的戰鬥,但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有著嚴肅的含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