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冰蟲

極地冰蟲

極地冰蟲(拉丁名:Melanchytraeus solifugus)屬於環節動物門,蛭綱,寡毛目,顫蚓亞目,線蚓科。被稱為地球上惟一凍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學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質。

科學家認為冰蟲這種罕見的耐寒體質可以證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蟲一樣的耐寒生物。它們在冰中自由行走,在極地低溫下活躍生存,稍微升溫便化成一團粘稠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極地冰蟲
  • 拉丁學名:Melanchytraeus solifugus
  • :動物界
  • :環節動物門
  • 蛭綱
  • :寡毛目
  • 亞目:顫蚓亞目
  • :線蚓科
  • 分布區域: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阿拉斯加、俄勒岡州等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物種分布,物種研究,

外形特徵

它們個頭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絲細細的小黑線。它們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動物。在冰川地區刺骨的寒溫下,其他動物幾乎被凍成冰棒,甚至連細胞都凍得“咯咯”作響。然而這種低溫對於極地冰蟲來說卻是最舒適的生活環境。科學家發現,冰蟲的細胞膜和細胞酶在低溫下正常新陳代謝,細胞膜保持固有的彈性。

生活習性

作為聚居動物,冰蟲通常是上百條抱成一團出現,專家猜測這種群居方式可能跟冰蟲的生殖習慣有關。冰蟲的總數量極其巨大,2002年,科學家對懷特河冰川進行了一次抽樣統計,算出冰蟲的平均密度是每平方米2600條,這就意味著在總面積2.7平方千米的懷特河冰川上,有超過70億條冰蟲。
冰蟲的消耗量很小,它們靠冰層里的海藻、花粉或其它可消化的殘渣便可維生。科學家在解剖冰蟲時發現,冰蟲的腸道中有一些共生單細胞器官,可能用來輔助消化海藻之類的食物。
因此,冰蟲一直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它們害怕陽光,所以一般在下午3點以後才會出現,寒冷的晚上是它們到冰川表層活動的高峰期,到了早晨,它們便會潛入到幾米深的冰層下面躲起來。不過,令人不解的是,怕熱的冰蟲活動的高峰季節卻是夏天,科學家們在冬天幾乎沒有發現過冰蟲的蹤跡。所以,很多人懷疑,冰蟲可能會在冬天潛入冰層“冬眠”。

物種分布

極地冰蟲生活在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通常出現在太平洋沿海冰川,美國阿拉斯加、俄勒岡州、英國哥倫比亞和靠近極地的冰川區也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

物種研究

極地冰蟲第一次被科學界關注始於1894年,這年,科學家卡洛·埃默里(Carlo Emery)第二次到阿拉斯加的聖伊萊亞斯山的馬拉斯賓納冰川考察之後,收集了一種像黑線一樣的小蟲子帶回去研究。經過4年的研究後,埃默里確定這種小蟲子是一種新物種,1898年,他用拉丁文命名其為Melanenchytraeus solifugus。不過,另一個馬拉斯賓納冰川考察組的科學家安·摩爾(Ann Moore)將其更名為Melanchytraeus solifugus。1899年,摩爾在《新大陸(New World)》上發文稱這種小蟲子是其所屬門類中已發現的第一種。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冰蟲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因為冰蟲雖然能夠忍受極度的嚴寒,卻忍受不了普通的“高溫”。科學家古德曼試驗發現,在溫度達到15℃時,冰蟲就會逐漸出現呼吸衰竭、官能衰退症狀,進而死亡。20℃時,冰蟲的細胞膜就會開始“融化”,體內的共生單細胞器官最後也融化成乾癟的顆粒。如果採取慢慢升溫的方式,用幾個小時的時間逐漸升溫到20℃,很多冰蟲還可以存活,不過仍有30%的死亡率。但是如果將冰蟲至於30℃的環境中,其死亡率將是百分之百。
極地冰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保溫性,但實際上,與它的嗜常溫同族比起來,冰蟲體內的能量水平異常的高。冰蟲體內的三磷酸腺苷(ATP)濃度非常高,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就是冰蟲抵禦寒冷的機制。腺苷酸水平升高可以增加分子的碰撞,這就防止了分子運動的減少和酶動力的降低。
美國生物學家將聯合美國宇航局和《國家地理雜誌》投入巨資研究極地冰蟲,希望據此在探索外星生命的旅程上邁出一大步。
冰蟲不僅抗凍還耐餓。科學家曾把幾隻冰蟲放在冰櫃里研究。兩年過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蟲在冷藏室里依然頑強地生存著。但冰蟲也有致命的缺點———怕熱。冰蟲抵禦高溫的能力異常脆弱,只要溫度高於四攝氏度,冰蟲細胞膜就溶化,細胞內的酶也化成一堆乾草模樣的粘稠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