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幣價值論是中國南宋人們對紙幣價值的分析和認識。南宋時,人們多因襲貨幣數量說來分析楮幣(紙幣) 的價值。如“少造之則鈔貴……多造之則鈔賤,而過多則不可以行” (王鎏《錢幣芻言) “錢鈔議”五引劉定之語) 的說法,在當時頗為流行。
袁燮認為: “蓋楮之為物,多則賤,少則貴,收之則少矣” ( 《續文獻通考) 卷七);袁甫指出: “為今楮幣之計當如何? 曰: 行法自貴近始。……收愈多則數愈少,數愈少則價愈昂” ( 《蒙齋集》 卷六 “陳時事疏”; 宋理宗景定五年 (公元1264年) 的詔令也曾說: “物貴原於楮輕,楮輕原於楮多” (《續文獻通考》卷七)。他們不懂得在金屬貨幣流通的必要量限度內,兌換紙幣發行的多寡決不影響其票面額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只有在兌換紙幣的發行超過這個限度時,才會出現“多則賤”的現象。